
乡镇简介洪集镇位于霍邱县南部,座落在皖西大别山余脉的辽阔腹地,宁西铁路与105国道在此交汇。全镇辖22个行政村,一个街道,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有农业生产用地5.9万亩。境内汲河、油坊、头道河、二道河四条自然河流灌溉沃土,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农业大镇。洪集镇党委下设39个党支部(1个党总支),被列入霍邱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示范乡镇,是全县仅有的6个示范乡镇之一。[1][4]
水利建设霍邱县洪集镇属于水网地带,河道纵横交错,是易受涝受旱的乡镇。河道内淤泥越积越多,河床不断抬高,由于河泥的长期淤积,加之杂草丛生,严重影响了汛期河道的行洪和干旱期间的抗旱,并且水质不断恶化,给当地群众带来困难和不便。为此,该镇党委、政府将此事作为一件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制订方案,二是以点带面,三是发动群众,四是加强督查。
该镇镇的水利兴修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加快因水灾受损的水毁工程恢复,主要是汲河部分堤段的堵口复堤工程和镇街道至杜楼村的移民路的修复;
第二步是在半岗半畈的行政村修建6口30亩以上的“当家塘”来缓解干渠末梢村民组的用水难问题;
第三步是对黄小、红星等支渠进行全面清淤。洪集镇党委、政府已投入5万余元,进行堵口复堤工程和移民路的修复,老圩、赵墩两行政村境内的4处堵口复堤工程和移民路的修复已全面展开,日上机械5台,同时,该镇还抽调水利站技术人员,在堵口复堤工程现场监督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堵口复堤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1]
经济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素有“皖西小钢城”之称的安徽霍邱县洪集镇,日进“斗”金,它带动崛起的配件厂、铸造厂、炼钢厂、石材厂、变电所等陆续投产,1993年、1994年企业创造产值超亿元。洪集镇的乡镇企业一时成了皖西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1995年前后,经济下滑,市场萎缩,洪集镇的小轧钢、小铸造、小石材等小厂生产的产品相继出现卖难。1998年底,原有的8家企业,关掉2家,并转1家,剩下的“四厂、一所”靠吃贷款和财政补贴勉强维持生产。
洪集镇党委、政府于2000年1月19日宣布对企业实行改制承包,由过去的厂长负责制转变成“五保”(保集体资产不流失、保利税、保行息、保折旧、保上交)前提下的厂长承包制。承包后的镇办企业与政府之间责、权、利分离,政府给企业投入更加宽松和能够充分发展的政策,在依法履行合同的基础上,实行企业的自主经营、自主核算、自担风险、自己还债和自我发展,从而把集体企业推上私营化管理的轨道。
改制承包后,由于推行集体企业私营化管理,优化了体制,用活了机制,使洪集镇乡镇企业生产上去了,经营畅通了,市场相对稳定了。镇办企业“四厂、一所”共创产值1310.8万元,同比增长31.5%,完成利税33.58万元,提取折旧33.7万元,缴纳行息44.7万元,发放工人工资64.2万元,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显著。[1]
农村规划在安徽六安地区霍邱县,洪集镇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乡镇。过去这里农民建房无规划,形成了一户一片宅基,甚至外加一条圩沟和一座小竹园,铺成个“小摊摊”。
洪集镇党委、镇政府反复研究,重新规划村庄,努力增加耕地面积。他们首先调整了村庄布局,把过去的一庄几户合并成现在的一个庄必须50户以上,并对23个行政村制定了实施方案。在规划和方案实施中,镇土管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把关,逐村勘测,逐户丈量定位,尽可能把新村集中建在荒岗或老宅基地上,既建得整齐美观,又能腾出大片土地。新村建成后,老宅基必须整治还田。镇与各村签订了责任状。
洪集镇全镇通过重新规划村庄,把零星分散的4688个自然村庄改造成197个新村,并村的同时,逐年对老宅基整治还田,全镇已还耕土地4073亩,每年可因此增产粮食200 多万公斤,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洪集镇村庄规划实现了农田林网化,耕作机械化,配套现代化。一幢幢新颖别致、美观实用的楼房拔地而起,6000多户农民已喜迁新居。[1]
行政辖村洪集镇下辖村:
[3]洪集村
李桥村
杜楼村
刘仓房村
会馆村
尚善村
西村村
中河村
桥集村
赵墩村
六口塘村
牌坊店村
窦老圩村
大桥村
安全村
杨园村
余楼村
陶老庄村
任店村
三官村
新苗村
双墩村
唐畈村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总人口
35456
男
18673
女
16783
家庭户户数
10153
家庭户总人口(总)
35446
家庭户男
18663
家庭户女
16783
0-14岁(总)
9493
0-14岁男
5282
0-14岁女
4211
15-64岁(总)
23425
15-64岁男
12090
15-64岁女
11335
65岁及以上(总)
2538
65岁及以上男
1301
65岁及以上女
123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