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友 男,1949年5月生, 浙江温岭人。研究生学历。现任古今建设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浙江古今园林建筑研究院院长、温岭市古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院院士,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兼任政协温岭市委常委、市党代表、公安部驻浙江联络处联络员、省总商会理事、省企业家协会理事、市工商联副会长、市石雕学会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考古学会会员。在这一连串闪光的头衔后面,我们所认识的李春友却是一位朴实无华,诚实认真,善于刻苦钻研、敢于大胆探索的人。所有认识和了解李春友的人都说他不像是一位拥有大企业的董事局主席。作为一名老党员,李春友总是严以律己。几十年来,公司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可他仍然象创业初期那样珍惜着属于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钟。人们从来没有在任何的娱乐场所看到过他的身影,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对艺术之路的探索上,把为全人类的建设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作自己生活的重心。古建筑工程建设,尤其是各类景区建设,常常需要到偏远的山里去。作为集团法人,李春友总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艰苦的工地上和员工们吃在一处干在一处。他常常说,越是条件困难的地方,越是磨练我们意志的好机会。正是淳朴充实的集体生活锻炼了他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意志,令他在以后的创业生涯永不言败。无论今天有了什么样的名利,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始终是做普通的一员,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类的艺术探索研究事业!在他心底深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能够在这人世间走一遭是多么的不容易,与其庸庸碌碌地过一生,不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为人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让自己在回首往事时不至于因为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而叹息。他常常说,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人生在世自然要为人类谋求幸福,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类服务之中去。必须要重视学习,要有奋斗进取的信念,有了这样的信念,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会成功的。李春友出生于雕刻世家,从小受到雕刻艺术的熏陶,继承了祖辈传统艺术。他凭着练就的娴熟、精湛的雕刻技术,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鼓舞下,有了发芽成长的时机,于70年代率先创办了全市第一家专业从事石雕古建筑创作、研究、雕刻营建的“温岭县雕刻营建厂”和“温岭县古建园林研究室”。李春友刻苦钻研,潜心研究古建筑营造等相关学科理论,虚心求学、博采众长,在长期探索积累的基础上,在古建筑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80年代初,李春友成功地研制建成了“全系石结构凉亭”系列,填补了国际园林建筑史上的一项空白,在国际园林建筑史上书写下新的篇章。著名古建筑专家何重义称赞他的作品是“目前我国建筑史上非凡独特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优异设施,也是古今建筑中的优秀杰作”。为了雕刻、古建技术后继有人,李春友毫无保留,将祖传技艺无私奉献出来,亲自培养了100多名雕刻、古建筑学徒。现在这些人大多数都成为了雕刻技师或古建项目经理。甚至还有的已经是所在岗位上分管业务的副区长、副市长、副局长、高工等等。在李春友的内心世界里,人一生的价值就在于贡献,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雕刻和古建筑文化是他愿意以毕生心血去探索的艺术世界。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李春友不仅仅从造型的角度,更从文化的深度来理解传统的古建筑艺术。他从历史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在当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用现代科技、新型材料,结合城市环境,以其发达的现代思维,加以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不断加以发展和创新,精取古代艺术精华,创出今朝艺术新秀,带领全公司上下在全国各个省市、风景旅游区留下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大江南北,到处都有他和他的员工们洒下的辛勤汗水:从安徽的黄山风景区到浙江的西湖风景区,从广西的桂林风景区到浙江的普陀风景区,从辽宁的千山风景区到云南的丽江风景区,李春友和他的员工们为这些如画的风景留下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作品,为人类的大好河山更添秀美。创国际五个第一的“雷峰塔”工程;获优质奖的标志性建筑“东辉阁”、“东来第一阁”、递铺驿站、杨乃武与小白菜陈列馆、“凤鸣塔”、“雷峰塔”、普陀山景区“九龙壁”、雁荡山景区的“卧龙亭”、“逸心亭”、“烟波亭”、“果合亭”及钱王陵园、“徐霞客”像更是石雕石建筑的典范之作!公司还承担了大量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杭州河坊街、上海松隐寺、松江名人故居、“永昌堡”、护国寺、奉化溪口蒋氏祠堂、魏姬墓、路桥十里长街等。这一切都为保护和拯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荣誉也随之而来:企业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纳税大户”、“文明单位”,如今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集石雕、古建筑、园林绿化、文物维修工程等设计施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设计师、优秀董事长、优秀院长、优秀党员。尤其难得的是,身为集团领导、第一把手的李春友深入基层,长期坚守在工作第一线,即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取得第一手信息,一心扑在事业上,力求将每件作品完成得尽善尽美。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员工们说,“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创作出作品,更重要的是创作出精品。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时代争光的态度,为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艺术财富!”他不仅仅是这么在说,更是照着这个信念在做。例如空前引人瞩目的重大项目—杭州雷峰塔的建设,这个开创了国际文物维修和我国古今建筑相结合的先例的工程,施工难度非常大,李春友作为法人和技术总负责,亲自带领千余名施工人员日夜奋战,艰苦劳动,无论是夏日的炎炎烈日还是冬季的风雪冰冻,他天天和一线员工吃在一块,干在一起,连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也都是在工地上度过。在他的脑海里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有没有节假日,他把工地当成自己的家,与员工们同进出,困了,他和员工一样就地坐着打个盹;饿了,他也和员工一样啃几口冷面包来充饥,而在员工们休息时,他又要忙着记录下当天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进程,及时发现要注意的问题和不足。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一切困难,什么都阻挡不住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毅力和意志,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员工们动容,这种干劲让员工们佩服。人心齐,泰山移,在李春友的带动和影响下,全体员工在艰苦的条件下苦中作乐,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世人面前树立起一座象征民族文化的历史丰碑,为古建筑史书写下华丽的篇章!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多年的辛勤努力换来了一连串的闪光荣誉:李春友被誉为中国当代的“活鲁班”和“古建筑艺术大师”;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鼓励;被建设部赞誉为“艺术新秀的瑰宝”;国家宗教局称赞他“名不虚传,术胜仙技”;国家政府也称他的技艺“赞誉百世”、作品“雄姿千秋”。他的事迹曾先后刊登在《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香港大众报》、《文汇报》、《最优化报》、《浙江名人志》、《台州市市志》、《温岭县县志》等全国几十家报纸、书刊上,中央、省电台和电视台也分别多次作了报道。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对这位老党员、老艺人多年来的忠诚奉献所给予的最大的肯定。工作上的李春友兢兢业业,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中的李春友却是那么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在创业初期的李春友自己也并不富裕。有一次,他买了一批石板运回家,想翻新自己家那还是用茅草盖的厨房。可是当他看见乡下泥泞的道路使得路人频频跌伤时,他把自己准备造房子的这批石板无偿捐献出来,并且还组织了员工利用假日无偿地修筑了近10公里的道路。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他,说他“傻”,自家的破厨房不修却无偿地来修路。可他说,只要没有人再摔伤,这比什么都令他感到欣慰。还有一次,15米宽的石板桥倒了,这是进出的主要通道,没有了这座桥,人们进出要绕道9公里,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李春友又主动地出钱出力,为大家修好桥梁,无私奉献。李春友的员工们至今还会记得,1989年4月,李春友带着几名员工坐火车出差去哈尔滨。当时的情况下,从上海到哈尔滨要36个小时,大家好不容易买到了座位票。可是刚上车不久,李春友发现拥挤不堪的车厢里有一位衣衫槛褛的老人,因为车内空气污浊,脸色发白,没有座位的老人几乎站立不住,周围的人嫌他又老又脏,都不敢靠近他。李春友在众人又是惊讶又是佩服的眼光中,顾不得自己将要站立36个小时,主动把座位让给了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当火车终于到达哈尔滨时,李春友因为站立时间过长,脚都抽筋了。可他的心里因为帮助了别人,却还是乐呵呵的。不是名人的李春友是这样朴实,如今出了名的李春友仍然不改其本色。有一次出差外地,已经是古今建设(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李春友像往常一样出门早锻炼。当他跑进山村深处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这时他遇见一位挑了自家菜出来赶集的老农因为肚子疼蹲在一棵大树底下直不起腰来。李春友问明情况后对他说:“那我来帮你挑吧!”在老农惊讶感激的目光中,李春友二话不说挑起担子就走,在瓢泼的大雨中整整走了8公里山路,全身湿透,一直帮老农把菜担子挑到了市场。他顾不得换下被汗水和雨水湿透的衣服,又主动帮这位素不相识的农民买来了药和水,看着他吃下,这才离开。这样的事在李春友身上不胜枚举,助人为乐就如同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那么自然。他常常告诫身边的人说:“有时候你只要多付出一点点的时间与精力,却令别人一辈子都受益,这比建造了归封可高楼大厦都令我感到高兴!”不仅如此,他还常常资助教育事业。1997年,11号强台风刮倒了学校教室,李春友出钱买回建筑材料,组织员工利用休息日为学校重建新校舍。作为一名优秀的校外辅导员,国家教育部也充分肯定了他对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呕心沥血精心护苗”,“技艺精巧为国争光”。可他却谦虚地说,“是国家为我们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今我有了一点成绩,当然要为国家分忧,为社会出力!”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李春友把“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遗产,推动社会发展”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理念,根植于祖国内地,眼光却注视着国际市场。他随浙江工商联出国考察,将入世当成一次对古建人提出的更高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吸收现代高新技术,同时注重参与各种论文交流,吸收传统精华,打造古今品牌的新形象。很多东南亚国家,像韩国的汉城公园,日本的大坂公园都树立着李春友和他的员工们精心创作的园林小品,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高度评价。李春友还通过加拿大和香港这两个基点的合作单位,不断向东南亚和欧美等国拓展,让中国古建走出国门,进军世界古建筑市场。几十年来,李春友带着对石雕、古建筑文化的执著,在艺术的道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都在不断地探索,孜孜以求,他的作品就是他的人格力量的反映,力争将石雕、古建筑的千古精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世留下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就是李春友毕生的人生信念。诚如他所说的,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类服务当中去,用意志和毅力主宰命运,书写人生辉煌的篇章。真正的幸福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永远勤奋大胆探索的人!人生格言: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敢于拼搏,善于创新,走自己的路!是沙粒,就用自己的身躯建成高楼大厦;是珍宝,就更要放射出耀眼的光彩,这样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李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