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简介永州北部的祁阳广泛流传着一种民间小曲。这种民间小同,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有词有曲,词曲结合,结构完整,旋律优美;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一种地方色彩很浓的民间曲艺形式。人们通常叫它"祁阳小调"。
2010年,湖南省祁阳县的“祁阳小调”,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项目类别,序号12。
历史发展祁阳小调的形式,历史久远。清末民初,以至现在,都出现过不少远近闻名的艺人。 1956年,祁阳小调艺人朱敦祥在北京举行的民间艺术汇演中演出的祁阳小调《五更留郎》和《兄妹生产》,效果很好。1982年全国编辑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把祁阳小调作为全国的一个曲种,编入该书了。
传统曲目"唱不过祁阳"。全县13个区(镇)都有祁阳小调的传播。其中城关、文明铺、黎家坪、羊角圹、潘家埠、萧家村、观音滩等几个区(镇)更为普遍。祁阳小调的曲牌丰富,大约有300来个。流传较广的有《四季花天》、《十月花开》、《三杯酒》、《讨学钱》、《摘菜苔》、《送金花》、《走场调》、《五更留郎》、《闹五更》等曲调。
句子结构祁阳小调的唱词属民形体,句子结构形式有:一种为正规句子,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段,也有五了一句,四句一段的;另一种为不正规句子,由长短句组成,唱词灵活,自由,多用口头语。但不管是哪种结构,它们的节奏都是很分明的。
曲调结构曲调结构形式,多数为一段体。它由上下两个乐句为一段,或由四个乐句为一段构成。其中有有唱不说的,也有由唱与韵白相结合的,还有似自由小快板式进行的,也有个别的由A、B两段体构成的。
演唱形式祁阳小调的演唱形式,小型灵活,一般为一个人唱、一个人拉琴伴奏,动作不大,主要靠面部表情;也有由男女二人边唱边舞、风趣活跃。解放以后,演唱中出现了表演唱、小组唱、脱曲表演等到形式。
伴奏乐器伴奏乐器以弦乐为主,如二吸、月琴、三弦、扬琴、琵琶、纸胡等到,也有加入唢呐、竹笛和适当的打击乐器;演唱时,演员常以手持小瓷碟子、盅子或调羹等道具,伴随着乐曲的节奏,边唱边击,配合表演,很有特色。[1]
艺术特点流行于湖南祁阳、祁东、零陵、衡阳一带。据清代祁阳县志记载,在明、清之际该曲种已流行民间。早先以流经祁阳县境的湘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派,湘江以南有演唱丝弦小调为主的南派,风格细腻;湘江以北有演唱花灯小调为主的北派,风格粗犷。后来在互相交流影响的过程中融合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