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 江 全 图明代
以娄江为主体,自右而左一字形绘制,上南下北,绘出了汇入娄江的一百二十九条支流的情况,绘制之详尽为此图问世以前所未见。
22.4×212.8cm,
现藏于苏州市水利局。
娄江出太湖,穿苏州娄门而东,一路迤逦百余里,由刘家港(今太仓浏诃)入海。太仓上溯至太湖胥口为娄江,自太仓以下又称浏河,浏河口即明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首发地--刘家港。不息的波光涛影,载走了悠悠岁月,孕育了连绵沃土。谁不知晓,这条母亲河的两岸,是天下最富庶的鱼米之乡?自秦代实行郡县制,处于娄江中段的昆山,有七百多年称为娄县,而太仓则历来有娄东之称。
娄 江 全 图2在遥远的古史中,禹继承父亲鲧的事业,在治水中变壅塞为疏导,太湖流域始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局面。震泽,是太湖的古名;三江,指的是太湖进入东海的三条主要泄水通道——东江、娄江和淞江。由于大禹的疏治,太湖流域泄水得以顺畅。《水经注》说,太湖之水由淞江(今吴淞江最上游)东北流至三江口,仍然保持东北流向的是东江,折向东南流的便是娄江。娄江流到昆山的东部,又分出一条支流——南北朝时期称作沪渎,东流入海。上海的简称“沪”,正是从“沪渎”而来的。
一个“沪”字,形神兼备地体现出了鱼米之乡的内质。《清嘉录》引用了唐代诗人陆龟蒙《渔具诗序》中的解释:簖,沪也。“网罟之流,列竹于海澨,曰沪。”并注释“吴人谓之簖”,拦在湖港交叉处,用来捕蟹捉鱼的簖帘。渎,原指较浅的沟渠。但是在东晋时,沪渎已经成为吴郡出海的重要通道。《梁书·侯景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侯景曾率领数十名心腹,乘船由东江经沪渎逃往海外,这就可以证明。
娄 江 全 图3东江在公元八世纪已经逐渐淤塞。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为了运输官粮方便,动用民力在吴淞江和太湖之间修筑了一条长堤,将河水拦腰截断。几年后又架设吴江长桥,结果使吴淞江流泄不畅,海口终于被淤塞。三江中的娄江成为太湖唯一的入海通道。浩瀚的湖水流经吴县、苏州、昆山、太仓,由浏河口入海。
当时的浏河口外,便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娄江观潮的景色,足以与钱塘观潮媲美。但娄江的价值不仅仅为了观潮。明代永乐年间的“掣淞入娄”水利工程,将吴淞江下游改由娄江入海,使之愈加顺畅。而挟两江之水的刘家港,在三保太监郑和的眼里,却是天造地设的良港。他以此作为起锚港和收泊港,乘长风破万里浪,下西洋与东南亚各国交往,把娄江的名字写进了辉煌的世界航海史。
太湖水系始终在变化中。公元八世纪以后,随着全球性冰后期海面的升高和太湖平原(江南古陆部分)的不断沉降,河流的比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江水的流速大大减慢,以致泥沙常常在河道内沉积。在海潮汛期,原来宣泄太湖水入海的三江,反而变成了海水内浸的主要通道。海水甚至一度逆吴淞江而上,倒灌至苏州城东一二十里。潮水所挟持的泥沙,大量地在河床内堆积,致使娄江淤塞。从北宋至和二年起,人们花大力气开凿了娄江,上承太湖胥口,下接太仓浏河,史称至和塘,今太仓市老城区中心有桥名“至和桥”,桥下水道即古之至和塘。从此娄江水道的走向再也没有改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为了解决太湖洪水下泄顺畅问题和改善太湖水系排灌状况,党和政府两次动员数十万民工,利用冬闲,实施了娄江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主要是截直河道,拓宽河床,铲除淤底。 使之名副其实地成为惠及太湖流域沪.苏.锡地区的母亲河。即使在今天,高速公路立体交叉,铁路四通八达,仍日夜不停地航行在宽阔的河面之上运输船队仍然在散发着娄江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