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创建于1920年,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经过九十余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工理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开放式、研究型的多学科的全国著名、在国际享有一定声望的重点大学。
哈工大自建校开始,就是一所对外开放的学校,解放后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在各个历史时期,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自1954年成为国家确定的首批6所重点大学之一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又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按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2000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两校合并使哈工大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学校以学科划分为航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交通科学与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山东威海校区)、食品研究学院、国际经贸关系学院以及外语系等17个学院(系)。学校设有68个本科专业,100个硕士学位点,68个博士学位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和18个国家重点学科,22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占地343公顷,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具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装备一流的教学大楼、可进行国际比赛的室内体育馆、国际标准的体育场、国内一流的学生食堂和设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设施,这些都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学校具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和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957人,有教授737人,副教授1115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19人(含双院士1人),有博士生导师594人。他们中许多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有几十人担任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长。有的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担任国内各级学会领导职务。
哈工大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科研队伍,科研工作硕果累累。2004年科研经费总额超过9亿元,在科研规模、水平和经费上均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目前,学校正在充分发挥学科群的综合优势,努力工作,争取在若干领域中取得一批国际有影响、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现在哈工大各类在校学生总数55,550人,其中全日制学生38840人。在建国前二十九年中,共培养学生三千五百多人,毕业生遍布亚、欧、美、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建国后五十余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学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学校的治学传统,培养出的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昔日哈工大的芬芳桃李,如今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国家领导人、共和国将军以及一批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哈工大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哈工大已与美、英、法、德、日、俄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主办学术会议和进行科研合作。学校被选为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的一所常设分校,表明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面向21世纪,哈工大的奋斗目标是:通过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经过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重点建设,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坐落于哈尔滨市。学校现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是我国船舶工业系统唯一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和国家55所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之一。2002年,国防科工委和黑龙江省政府重点共建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学校的发展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学校占地面积近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船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核能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化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等15个二级学院,以及外语系、体育军事训练部、工程训练中心等3个教学系(部、中心)。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1个(含MBA),工程硕士授权工程领域16个,本科专业50个,是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防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各类专业和基础实验室共计47个,在大连等地建有各类实习基地44个。
学校在多年发展中逐步形成学科分布合理、年龄结构适中、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精干高效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2300多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85人,教授、副教授近800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6人。
5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当中有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有国防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厂长、总工程师、校长、院士、教授、研究员;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众多的国家级、省部级劳动模范。高素质的毕业生受到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3%以上,多次荣获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5000多人,其中研究生4300多人。
学校一贯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早在哈军工时期,就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水翼艇、舰载计算机等数十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以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现设有“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及十几个科研中心、研究所,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的许多研究领域中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现已成为我国“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等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的潜器技术、水下机器人技术、船舶减摇技术、动力定位技术、组合导航技术、水声定位技术、核动力仿真技术等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学校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标志着科研产品的质量管理已经与世界接轨。“八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获国家级奖37项,省部级奖400多项,2003年学校科研活动经费近2.1亿元。
学校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已与美、日、法、德、意、加、俄等30多个国家180多所有影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互派学者教授访问、讲学、合作研究,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是中央部属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111计划”成员高校。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 年,195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授予单位。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1985年东北林学院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高校。
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地带——哈尔滨市香坊区(原动力区)。校园占地百余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哈尔滨城市林业示范基地等三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万3千多公顷,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大学。林业大学2007年新增加图书馆B楼后,成为黑龙江省藏书最多, 建筑面积最大的双子图书馆。并且建有黑龙江省内最大、最先进的体育馆以及游泳馆。
学校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以及成人教育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种类9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点和57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10个二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4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和15个黑龙江省重点二级学科,有国家计委、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有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重点台站(即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有森林植物生态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等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有东北林业大学大庆生物技术研究院、植物资源生态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49个研究机构。学校的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现已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审定,学校的植物学学科获准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学校的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万8千余人,其中研究生接近5000人。自1952年建校以来,学校已向国家输送毕业生7万余人,成为我国最大的林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2572名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130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受聘院士7 人,11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授 239 人,副教授 424 人,讲师 354 人。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5 人, 50 余人在国内外专业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学校还聘请了 100 余名国内外兼职教授。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30%以上,近年来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位居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学校位于哈尔滨香坊区木材街59号。自建校以来,学校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1996年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学科基础雄厚,整体实力较强。现有19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6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29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
学校拥有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审定权,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现有专任教师1 052人,其中教授192人,副教授26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0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77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专职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讲座教授3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3人,博士生导师161人。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拥有75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有农业部俄语培训中心,生物学设有教育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 516人,其中研究生2 938人,本科生15 412人,外国留学生166人。建校至今,已累计培养各级各类学生8万多人,其中既有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也有一批遍布全国的“创业型”人才,更有一大批活跃在黑龙江省和全国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落地型”人才。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高等学府,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几经迭变,于1958年扩建、更名为黑龙江大学。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学校由外语类单科性学校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备、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和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并入黑龙江大学。60多年来,共培养10余万优秀毕业生。
黑龙江大学是一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41年抗战时期,在革命圣地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建校以来曾五次易地、十次更名,经历了抗大时期战争环境的艰苦历练,完成了由军事教育到国民教育的跨越;经历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艰辛建设,完成了由单科性外语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跨越;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由传统综合性大学到现代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步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行列。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黑龙江大学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艰苦创业、培育英才、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祖国之发展、龙江之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强化管理为主的内涵发展道路,着力构建教学、科研和学科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确定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战略目标,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黑龙江大学始终坚持以特色求发展,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熔铸传统、地缘、综合等办学优势炼造出三大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全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二是作为黑龙江省学科门类最全、专业覆盖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坚持立足东北、服务龙江,全面落实高教强省战略,全力为龙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的智力支撑、科技支持和文化引领,构筑起龙江地方高校龙头的社会服务特色;三是注重光荣办学传统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完美融合,锻造形成了以延安精神和抗大校风为核心的“秉承传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主旨,积淀培育出集科学追求与人文理想于一身的坚毅厚重、大气执着的精神品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

创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1946年在解放区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命名的行知师范学校。先后经历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哈尔滨师范学院时期,1980年扩建为哈尔滨师范大学。2000年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和黑龙江省物资职工大学实质性并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师范大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哈尔滨师范大学师生以对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形成了“爱国敬业,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为国家、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哈尔滨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精神,努力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发扬“敢为人先、争创一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培养和输送了近30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办学基础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截至2009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495.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9.9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2.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亿元,图书馆藏书350 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36人,教授、副教授97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63人。学校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共66人,有“龙江学者”、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级名师、省级突出贡献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共58人。
学校专业、学科设置齐全,截至2009年3月,有25个学院,51个本科专业,106个专业方向,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有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群)39个,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有9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和8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在校生4.1万人。
设在学校的国家级及省级基地和研究机构有,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国家汉语志愿者培训和派出基地、全国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基地、国家级体育师资培训建设基地、黑龙江省边疆经济与文化研究基地,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省转基因育种中心、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培训中心、中国古代小说与诗歌研究中心、审美文化与龙江文学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俄语教育研究中心。
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有各类研究所、研发中心51个,有黑龙江省心理学会等7个省一级学会挂靠在我校。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78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47个。由学校主办的13种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

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重点大学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1998年划转黑龙江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三校均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经、哲、文、法、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很强办学实力和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2003年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学校”。
学校坐落在哈尔滨市,有4个教学区,总占地面积164.9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8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0.14亿元。图书馆藏书264万册,有中外文期刊14万册,电子图书94万册,订购文献数据库22种。现有教职工2835人,其中专任教师1466人,副高级以上人员786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常年稳定在27000人左右,留学生100余人。
全校设有20个学院、2个教学部和4个教学实践中心,有51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有8个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14个省级重点专业,52个硕士学位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4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专业和1个MBA授权点。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装备制造技术为省级重点学科群,另有3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0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校企联合实验室、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1所国家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
学校坚持内涵建设与外沿发展相结合的办学方针,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10多个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为推进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2006年与山东省合作,共同组建了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始建于1952年,是中国第一所多科性商业大学,195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本科教育,1982年开始研究生教育,2000年由黑龙江商学院与黑龙江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学校原隶属于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隶属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是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学校,2006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评价。
学校设有20个学院、1个教学部,文理2个研究院(33个科研所和研究中心),有本科专业48个,隶属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学科门类。另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及辅修专业。 学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有中药学(一级学科,2009年教育部公布排名全国第六)、产业经济学、食品科学3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药物研究所、东北亚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1个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硕士点33个,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授予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抗肿瘤药物);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商业大学经管综合实践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产业经济学、食品科学、中药学、企业管理、会计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第三产业发展与创新、机械设计及理论(农产品加工技术及装备)、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10个省级重点学科;旅游管理、商品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财政学、经济学、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10个省级重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商品学、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5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财政与税务研究基地);1个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重点研究基地(市场与流通经济研究中心)。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始建于1926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前身为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建立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和原兴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其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在8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传承了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了中国工农红军卫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着“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跻身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前列,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亿元。建有完备的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图书馆馆藏图书84万册、期刊2346种(外文原版期刊714种)、中英文全文电子期刊3万种、中英文电子图书22万册,可提供电子文献检索和网络信息服务。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第一至第四临床医学院(即附属医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生物信息系、人文社会科学系、体育学部等附属单位。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卫生部俄语培训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黑龙江分院、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设在该校。
全校教职工8617人,教师2471人。其中,专任教师552人(教授155人、副教授105人、讲师119人、助教173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博士生导师193人,硕士生导师50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2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5人。有各类在校学生9947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082人,本科生5496人,成人教育学生2365人。建校以来,培养学生近4万人,毕业生遍布国内外,涌现出一批知名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