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冯新灵,男,汉族,1944年3月生,山东无棣人,中共党员,教授,绵阳师范学院科协副主席。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气象气候方向)本科毕业,主要研究方向:气候与环境、气候变化及区域响应的研究。
1967年7月,本科毕业后,先后在四川广元宝轮农场、电影队、广元中学、广元气象站工作,1977年9月~ 1988年6月,在绵阳农专(现西南科技大学)任教,1988年7月至今,在绵阳师专(现绵阳师范学院)任教。其间,1986年3月~1987年3月,在西南农业大学进修日语。
座右铭
人生最强劲的力量,都是你的对手给予的,对手有多强,你就会有多强。
没有了对手和较量,没有了危机和竞争,任何一种事物都会萎靡和倦怠,从而走向颓废和灭亡。
获奖情况
1. “耕地最大生产能力的研究”获绵阳市政府一等奖
2. “嘉陵江、涪江上游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分别获省市二等奖及三等奖
3. “怎样使绵阳城市更加繁荣”获绵阳市政府一等奖
4.先后多次荣获“先进个人”(3次)、“优秀教学工作者”(3次)、“优秀党员”(4次)、“优秀指导教师”(2次)等荣誉称号。
5.指导学生罗隆诚连续两年获学校科研一等奖,还荣获绵阳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主要科研项目
1.“耕地最大生产能力的研究”(四川省农业厅重点项目 1985~1991)
2.“嘉陵江、涪江上游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四川省科委重点项目 1990~1993)
3.“四川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发展旅游产业的战略研究”(四川省社科联十五规划项目 2002~2006)
4.“繁荣城市的指标设定与对策研究”(四川省社科联重点项目 2004~2005)
5.“绵阳旅游业投资环境的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2000~2003)
6.“湖广填四川与西部生态环境变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2005~2007)
7.“绵阳TOPMIS研究与开发”(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05~2007)
主要论著
专著两本:《中国经济地理新编》和《农业气象》。其中《农业气象》中的许多定时定位观测结果、试验设计与方法以及理论研究的结论近年(2003~2007)来仍然被《生态学报》、《中国农业气象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期刊不断引用。
论文40余篇:《中国气象风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中国气象风景类型特色及吸引功能研究》填补了我国气象风景旅游资源研究的空白。《耕地最大生产能力的研究》修正和重新定义了F.A.O.(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H.Van.Veltizen公式,这项成果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在气候变化预测,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及应用气象气候领域有一系列富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并在对绵阳区域的系列研究采用了“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新思维、新方法,使这项区域的系列研究富有新意和成效。
1. 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研究与评价,干旱区地理,2006,29,(4):598~608
2.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未来汛期旱涝灰预测,资源科学,2006,28,(5):81~87
3. 综述计算中国旅游舒适气候的特吉旺法,生态经济,2006,(8):67~69
4. 中国2010~2020年汛期旱涝灰预测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3):109~112
5. 四川新华农场总体规划框架及开发效益的研究,经济地理,2004,24,(增):128~131
6. 四川新开发旅游资源吸引功能的研究,经济地理,2003,23,(增):243~246
7. 中国气象风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1997,19,(6):67~73
8. 中国气象风景类型特色与吸引功能研究,经济地理,1997,17,(2):243~248
9. 中国四季旅游舒适气候的聚类分区研究,经济地理,1996,16,(6):215~219
10. 中国四季旅游舒适气候的分区与评价,经济地理,1996,16,(2):249~256
11. 深化改革构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师专地理教育新体系,地理,1996,9,(4):1~6
12. 耕地最大生产能力研究,经济地理,1995,15,(6):293~295
13. 绵阳市规划期人口预测方法探讨,经济地理,1994,14(5):155~158
14. 自然资源及其经济评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15,(2):24~39
15. 四川盆地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征,四川气象,1989,9,(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