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系比丘,梵语 Kuśa-bandhana bhikṣu,严持戒律比丘的代称,根据一切有部的戒律记载:佛住在室罗伐城的时候,有些比丘居住在跋蹉国。当这些比丘在世间行走时,被一群土匪抓到了。
土匪们互相讨论着:“今天要把比丘们全部杀光。”
正好当中有位土匪,原本是比丘们的邻居,他告诉伙伴们:“何必费劲去杀这些比丘呢?只要用连根未拔的茅草来绑住他们,他们就会自己饥渴而死了呀!”
于是土匪们欣然同意,以茅草绑住比丘们,将他们丢弃在荒郊野外,然后扬长而去。
跋蹉国的国王名叫乌陀延,这时正好到野外打猎。国王经过比丘们被捆的地方,远远地看不太清楚,就问随从的大臣:“那是鹿?还是熊呢?”等到他们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一群比丘。
“你们是什么人?”国王问道。
“我们是出家人。”比丘答说。
“是哪一部派出家人?”国王问。
“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比丘答。
“为什么停在这里?”国王问。
“我们被土匪们绑住了。”比丘答。
“用什么东西绑住的呢?”国王问道。
“用活着的茅草。”比丘回答。
“既然只是用茅草绑住,你们为什么不拔掉茅草逃走呢?”国王听了大为惊讶地问。
“佛陀曾为出家人制订一条戒律:如果比丘破坏还活着的花草树木,会犯堕入地狱的罪。”比丘们回答。
听到比丘们这么严守爱惜草木的戒律,国王十分感动。于是亲自下车,帮他们解开缠缚的茅草,并施予每位出家人三身衣服。
《贤愚经》第四卷和《庄严论》第三卷也曾引述这个故事。《梵网经》下卷说:“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涅盘经》二十六曰:“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
草系比丘的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不能以俗眼和普通见解看待之。如若以为他滑稽之至、愚不可及,那就贻笑大方、大错特错了。他是严格按照佛陀的指示,通过持戒、忍辱之行来修定力的,如果禅定功夫到家,比如到达非想非非想境界,一次禅定的深功就可持续八万大劫,这哪里是在生死苦海中长劫轮回、朝生暮死所能比拟的?!这些看似优哉游哉的土匪,造作的正是地狱业因,一旦果报现前,其痛苦是惨不忍睹、言辞难以描述的。要想离苦得乐,就要严格修行,草系比丘正在苦修阶段,无论遇到多大的障碍,都不能抛弃自己的正行,等到这颗心真的得定了,那么就可以说一劳永逸了。如果不断地讨价还价,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那就是一直要从零开始,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
草系比丘貌似愚蠢的行为,实际上寓意极深、光芒四射,实在是一切修行人的光辉典范。
文言文
一切有部目得迦(戒律)六曰:“佛在室罗伐城,时诸比丘,在跋蹉国,游行人间,为贼所执。贼相告曰:仁等今可净诸苾刍。是时贼中,有一先是比丘相近住人,告诸伴曰:何劳杀此,应以连根茅草,可急缚之,令其饥渴、自饿而死。时彼群贼,即以茅草,缚诸比丘,弃之而去。时跋蹉国王名乌陀延,为猎所出,遇到其所,告从臣曰:此是鹿熊耶?走骑观察,乃见比丘。问言:仁是何类?比丘答曰:是出家者。于何类中?是释迦子。何为住此?答:我被贼缚。以何物缚?曰生草。王曰:何不拔起?报曰:世尊为我制其学处,若复比丘,坏生草木,得波逸提迦。王即下乘,自手解放,各施三衣。”《贤愚经》四,《庄严论》三亦引之。《梵网经》下曰:“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涅盘经》二十六曰:“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