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元乡于1963年2月成立西强公社,1988年2月撤区成立何元乡人民政府,地处施甸县西部,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7公里。东与甸阳镇、仁和镇接壤,南与万兴乡毗邻,北与等子乡以河为界,西与龙陵县隔怒江相望。境内最低海拔630米,最高海拔2373米。沿江河谷年平均气温37—41℃,大尖山顶端最低气温-1℃,全乡年平均气温16-18℃,年日照时数为2300小时,全年无霜期230-365天,年降雨量为700-1400mm,夏秋温高雨多,冬季温和。受怒江低热河谷的影响,具有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资源。全乡总面积140.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80个村民小组,彝族、汉族混居,2005年末,全乡总人口1581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15.8%。
改革开放以来,何元经济社会发展较快。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411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75元,粮食总产615万公斤,人均产粮421公斤。近年来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实现了村村寨寨通公路,县城至乡政府弹石公路已贯通多年,成为何元连接外地客商的重要通道及全乡的经济动脉。通信步入现代化,程控电话、联通电话、移动联通电话履盖全乡各村。能源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电网改造第二期工程正在进行,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基本得到保证。水利资源丰富,县级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18万千瓦,近期可开发10万千瓦。库容375万立方米的上寨水库枢纽工程已竣工使用,正发挥积极的作用。何元街集市自启市以后,购销两旺,各种服务功能已逐步健全和完善,成为施甸新建集市中最具商机的山区集市。2004年政府在莽王村新设农村集市启市后,对我乡南片4个少数民族集聚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村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村沼气池建设,通过国家项目带动,现已建成沼气池2010口,力争建成沼气示范乡。2005年有序劳务输出108人,自行外出打工1000余人,为我乡创收180余万元。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村人人享有初级保健,广播、电视覆盖达到90%以上,科学文化事业长足发展。全乡呈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良好局面。
“十五”期间,何元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巩固优化粮食、烤烟、甘蔗三大支柱产业,做强做大畜牧、林果、香蕉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辣椒、反季蔬菜、精深农产品加工三项新兴产业,积极发挥区位特色优势,努力建成一乡多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的经济发展思路。带领全乡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万众一心,与时俱进,全力以赴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围绕市场,突出特色,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效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何元乡由于受怒江低热河谷的影响,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肥沃的土壤,充沛的雨水,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孕育了丰富特产,农副产品质量上乘。有“西山晒烟、辣椒之乡”的美誉。反季蔬菜(青早蚕豆、豌豆)远销外省市、外地州,倍受消费者靓睐。烤烟、甘蔗、辣椒、反季蔬菜、畜牧是何元乡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截止2005年,全乡已种植烤烟2300亩,甘蔗7600亩,辣椒6500亩,热带水果4200亩,计划反季蔬菜7000亩,带动和促进了康丰公司、个私企业、烟草公司、个体运输业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的发展。2004年,国家开发怒江流域梯级电站,其中在我乡境内有保山市装机容量最大的岩桑树电站(装机容量130万千瓦时),水电将成为我乡又一新兴产业。
森林资源。林业用地47508亩,森林覆盖率达27.3%,尚待开发利用土地0.3万亩。全乡自然资源丰富,植被良好,动植物种类繁多,发展农、林、牧、加工业前景广阔。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汞矿、铁矿、铅锌矿;石材有莽王红大理石、米黄石、鸡血石、石灰石、青石等,尤其米黄石储量较大,得到省内外石材老板的睛睐,现已在何元境内进行半成品加工,计划实现精板50万立方,实现产值1亿元。
大寨门古生物化石:位于县城西侧2公里,与甸阳镇沙坝办事处和何元乡大寨门之间,剖面垂直高度约500米,在地质剖面中,由低部至上部包含着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地层中包含4.5亿年前—2.8亿年前的古代生物化石;何元村化石:位于何元村西边塘西侧至西北侧一带,东距何元乡政府4公里,该点为泥盆纪化石点,地层中包含4亿年前—3.4亿年前的古海洋动物化石;何元茅草板化石:位于何元乡组军门村北侧1公里,村公所与茅草板自然村之间,该点为泥盆纪化石点,地层中包含着4亿年前—3.4亿年前的古代生物化石。
辣椒:何元乡是施甸县著名的优质辣椒—西山辣椒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种植辣椒至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当地盛产的干椒素以果大、肉厚、籽少、色深、味香、辣味适中、自然油脂高而驰名滇西各县及周边国家,大量销往德宏、大理、玉溪、缅甸等地区和国家,实为一级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是当地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何元乡继粮食、烤烟、甘蔗、畜牧、两青(青蚕豆、青豌豆)之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在6500亩以上,平均亩产120kg,平均亩产值700元左右。较为典型的农户,亩产可达300kg以上,亩产值在2000元以上。辣椒收入一般占当地农民收入的15—20%。何元辣椒2002年已经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何元娲女温泉位于施甸西部,距县城35公里,在何元乡境内,靠近怒江峡谷,海拔840米,年平均降雨量1100—1400毫米,热水水源位于河岸两侧,最低水源接近河床,河岸两侧地势陡峭,如今澡塘区域东、南、北三面已有县乡公路环绕,西边有“由红”公路连接。娲妮澡塘作为热疗温泉,四季如春、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温泉浴池星罗其布,更重要的是温泉水质种类不一,有酸性、碱性、中性等五种不同的水质,对人体的健康状况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娲妮澡塘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是四邻八乡、外来游客休闲、疗养、度假的好地方。
攀枝花是何元乡王家庄村的一个自然村,地处何元乡西南部,北与万兴乡相连,实属怒江边岸。同时也是二台坡滇西阻击战场遗址;有该乡树龄最长的椿树,树龄大约在130多年,树高60米,树围在5米左右,由于该树枝繁叶茂当地人认为它能保佑他们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所以当地人称它为“神树”。
彝族“打歌”等民风民俗以三弦、葫芦笙、笛子伴奏的民间歌舞,风格独特,形式活泼多样,每逢传统初一、十五都是山间彝族人民喜庆节日,四方八乡的男女老少都会欢聚一堂载歌载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