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Ji Liang-nian),男,浙江省鄞县人,1934年出生上海市,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2003年当选)。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进修;核工业部衡阳工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工作;1975年至今一直在中山大学工作,曾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务,1982-198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F. Basolo院士研究组任访问学者,现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他长期从事配位化学及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其主要学术贡献为:
1. 系统地研究了钌等小分子配合物的组成、结构与DNA的作用及其机理
在合成大量小分子配合物的基础上,用热力学、动力学及理论计算(DFT法)等,总结了这些配合物的不同组成、结构与DNA作用的规律,首次从CD光谱观察到钌的右旋(Δ)和左旋(λ)二个不同手性配合物插入B型DNA的速度不同,并用2D NMR 说明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另外,还总结了配合物主配体的平面面积,主配体的取代基吸电子效应、辅助配体的组成及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以及主配体的空间位阻等十多种因素对配合物和DNA作用的稳定性影响。在上述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具有应用前景的体系,如,钌的多吡啶配合物可作为识别B型和Z型DNA的探针,钌与PZTP和HNOIP的配合物有可能作为DNA分子光开关及DNA序列选择性的识别,以及多吡啶钌配合物有可能作为DNA的断裂试剂等。
2. 具有酶功能的新型配合物的合成及金属模拟酶的结构、性能及应用的研究
为了阐明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设计和合成了400余种尚未见报道的新型配合物,系统地研究了其结构性质与功能的关系,并提出了6条新的合成方法及路线,如二核、三核、多核配合物的新的手性拆分方法等。在模拟酶的研究工作中,用化学修饰法提高模拟酶的活性,如,用聚苯乙烯修饰的卟啉化合物与未修饰的相比其酶催化活性提高5倍,在天然酶方面如用不同方法对辣根过氧化物酶修饰后热稳定性能提高9倍,在上述有关酶的研究工作中还提出了“酶活性中心周围蛋白微环境化学修饰和酶活性之间的规律”等基础性成果。
计亮年教授在配位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共发表358篇论文,其中236篇论文被SCI收录,论文至今被他人引用800多篇次。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3年以来曾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2000年获得中国发明专利三项。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共20次,近几年他10次担任国际生物无机化学会议的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或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在国际三种刊物和国内四种刊物担任编委、争议论文国际评审小组成员或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89年起至今任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多次主持中国-希腊、中国-瑞士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在国内组织过三次大型国际会议,并任秘书长。
计亮年教授曾讲授过无机化学等十门课程,主编著作3部,其中著作《生物无机化学导论》(第一版)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二等奖,现已出版第二版;先后曾培养研究生71名(博士生39名)和博士后5名,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曾获得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计亮年教授,工作勤奋、治学严谨、作风正派,能模范地做到教书育人,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1年被国家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