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生物学、水产动植物养殖及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防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的基本技能,能从事水生动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疾病防治及相

关领域的科研、教学、技术服务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学校排名中国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大连水产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
宁波大学
主要课程一、二年级有大学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生物化学、水生生物学、水化学等;三、四年级水产养殖方向有鱼类学、藻类学、贝类学及其增养殖学、甲壳类及甲壳动物增养殖、水域生态学等;水产医学方向有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水生动物病理学、水生生物解剖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等。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渔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增养殖实践性环节、微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研究方向水产动物增养殖研究方向
主要集中于在干旱、缺水的半咸水体中探讨水环境的净化改良,营养元素的运移规律,饵料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物流、能流速度

的加快和转化效率的提高,高产、高效、健康养殖理想模式的人工模拟及创造,不同模式对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养殖容量及生物学能量动态模型的构建,理想的个体生长速度与群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单位面积产量的贡献,名、特、优、新品种的繁殖、苗种培育、集约化养殖及增殖、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健康养殖技术,设施渔业理想品种和模式的创造等。健康养殖、名特优新品种的集约化、设施化养殖技术的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水产养殖高产、高效主攻的关键问题。目前,本研究方向又开展了部分名优鲟形目鱼类、大口黑鲈、宝石鲈、美洲鲥鱼、银鲈、半滑舌鳎、革胡子鲶等品种的集约化、设施化、健康养殖和不同品种理想模式和方式的人工模拟和创造的研究。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方向
主要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素的需要、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特点;营养元素对其生理机能和生化反应的影响;饲料的加工工艺、品质管理与评价。目前,本研究方向在继续深入开展水产动物营养的最佳需要量和名特优新品种动物的营养需要量、能量代谢的特点以及饲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等研究的同时,在水产动物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利用、改善饲料品质、提高水产品的生产能力、节约饲料、提高经济效益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研究方向
主要是利用多种DNA指纹技术(如RFLP技术、SSCP技术、DGGE技术和AFLP技术等),从线粒体DNA以及核DNA对海淡水水产经济养殖动物遗传物质的组成、多态性以及遗传特性进行分析,并且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辅助培育和选育优良的养殖品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构建名特优新水产经济动物DNA指纹数据库,分析种间或种内不同品系或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探讨某些重要的水产经济养殖动物(以中华绒螯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性别决定机制以及在养殖中出现的性早熟现象的分子机理;探讨卤虫抗高盐的分子机理,克隆抗盐或与抗盐相关的基因,为培育抗盐的水产养殖生物提供候选基因,以便充分利用养殖水资源。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方向
本研究方向从基本病原学、病理学、药理学和环境生态学入手,研究我国水产经济动物主要传染性疾病的病因、致病机理、药物筛选、免疫防治与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养殖水环境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养殖鱼类健康因子和病害生物的影响,为水产动物病害的生态防治奠定理论基础;在深入开展健康用药理论研究的同时,重点探讨了不同免疫接种方法预防鱼类疾病的理论。
总体而言,本学科在继续保持和发挥已有优势特色的基础上,今后将主要在安全、健康、节水、高效的养殖技术和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毕业后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藻类(可选择其中的2~3类)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
5.具备内陆水域、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
6.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水产增养殖学、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7.熟悉有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水产品贸易的有关法规;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9.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海藻与海藻栽培学、水环境化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25~30周。
主要专业实验:水环境化学实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实验、实验生态学实验等
就业方向大专院校、各级水产研究、生产开发和管理以及水产环保、外贸海关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