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平度市店子镇二甲村村庄由来明洪武二年,即1370年间王氏文忠携妻家大小由四川小云南鸭儿湾迁之定居。数年后,一叶姓人氏见此处是风水宝地,便从它处搬入居住。村庄坐落背有天柱山、中淄阳河,前绕南淄阳河、夹板山,故取名二夹。因夹有钳住、限制之意,对发展极为不利,后改为二甲,以示人丁兴旺、事业发达。
政区人口二甲位于平度市正北18公里处,东邻大泽群山,西邻东南随,北依天柱雄峰,南连夹板山峦,平柞公路横串而过,地域宽阔,交通方便。截至2005年,有耕地面积1320亩,村民338户,1058人。该村曾经是抗击日寇的堡垒,解放支前的模范。
经济状况该村以种植大姜和泽山一号葡萄、寒露蜜桃为重点,实行“三足”并举、共同发展。大姜常年出口美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欧州诸国,每当葡萄、桃子成熟时,各地客户蜂涌云集前来采购。大姜辣五洲,水果甜到天涯海角,截至2006年有固定资产200万。2006年总收入20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88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600万元,养殖业、餐饮服务业收入400万元。
优势产业大姜、寒露蜜桃、泽山一号葡萄是该村主要的经济支柱,品质优良、自源丰富,便于加工再生产。养猪、养鸡养殖业迅速兴起,为此全面拉动提升了村中的各项事业。
社会事业截至2005年该村有办公楼一幢,居民楼一幢,商贸街1条,开发区域1处土地50亩,幼儿园1处,卫生室1处,文化中心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有线电视288户,固定电话268部,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所获荣誉1993年、2004年度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1997年被评为市级模范村委会;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红旗青年之家;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庄。[1]
2、山东省莱西市孙受镇二甲村村庄由来永乐年间,董姓从山西省迁此建村,明时因分甲而治,被划为二甲(江家庄为一甲)。民国时与董甲山后村以沟为界而分离,沟北为董家山后,沟南为二甲。
政区人口该村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西南10公里,西与店埠镇的毛家山后相邻,东北与董甲山后毗邻,村北3公里是大古路。2004年全村占地面积887.5亩,其中耕地面积436亩。村民138户,人口470人。
经济状况粮油、瓜果、蔬菜、养殖在该村全面发展。截止到2004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405亩,大多蔬菜都逆季节种植。有冬暖式大棚280个,其中寿光大棚80个,年收入64万元;崂山棚200个,年收入200余万元。小弓棚500余个,年收入60万元。棚中主要种植韭菜、黄瓜、西红柿、茄子等。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有韭菜260亩,总产量900吨;黄瓜180亩,总产量1350吨。粮油面积230亩。其中,粮食110亩,总产量120吨;花生130亩,总产量45吨。养殖业主要以养牛、鸡为主,牛年存栏量85头(菜牛50头,奶牛35头),总收入50万余元。鸡年存栏量20000只,产蛋8吨。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66万元,人均纯收入5128元。完成税收1.36万元。
优势产品该村种植韭菜历史悠久,出产的韭菜质嫩色绿、味鲜,很受客户欢迎。截止到2004年,全村种植韭菜26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0%,总产量900吨,总收入360万元。
社会事业截止到2004年,整修街道3条,改建新房438间,建筑总面积6570平方米,83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村中有卫生室1个,参加医保111户,88%的农户有了彩电、摩托车,95%的农户有了手扶车或三轮车,固定电话108部,有线电视入户83户。[2]
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街道二甲村村情概况二甲村隶属于大板桥街道办事处板桥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半山区。国土面积0.48平方公里,海拔1959米,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种植等农作物。截至2008年底,有农户357户,乡村人口1081人,其中农业人口954人,劳动力78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50人。全村经济总收入661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28元。农民收入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自然资源截至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34亩(其中:田378亩,地156亩),人均耕地0.56亩,主要种植粮食、蔬菜等作物。基础设施

截至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全村有357户通自来水。有357户通电,有33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34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9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86户。
该村到街道道路为柏油;进村道路为水泥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40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10辆。
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18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78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7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5 亩。
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4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21户居住于其它结构住房。农村经济2008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618.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3.9万元,畜牧业收入98.6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51头,年内出栏肉牛18头,出栏肉羊27只);第二、三产业收入6398.4万元,工资性收入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28元,农民收入以二、三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6人,在省内务工35人,到省外务工1人。人口卫生截至2008年底,该村有农户954户,乡村人口1081人,其中男性512人,女性569人。其中农业人口954人,劳动力787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回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982人,回族87人,其他民族12人。
至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70人,享受低保29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街道卫生院,该村建有公厕5个,建有4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兴杰小学完小,中学生就读到板桥中学中学。截至2008年底,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08人,其中小学生70人,中学生38人。村务公开截至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95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715.8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