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之路(爱沙尼亚语: Balti kett、立陶宛语: Baltijas ceļš、拉脱维亚语: Baltijos kelias)是发生于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事件,又称“自由之路”。大约有200万人(占三国人口40%)加入这场活动,他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小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一示威是为了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该三国被苏联占领。 该示威也是波罗的海三小国追求脱离苏联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人链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一直延续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一个个普通人平静的比邻而立,手拉手,举着向往自由的横幅,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和平意志长城。
战争1940年6月15日,苏联红军入侵立陶宛并将其吞并,次日苏联红军又侵占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28日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的北部地方,从此波罗的海三国开始了它们的苦难历程。苏联共产党为了对那里实现彻底的统治,首先对三国文化、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精英人士动手,因这些人具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最不容易被独裁者的谎言欺骗。于是苏共对这些各国精英采取了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从肉体上消灭。7月11日深夜,苏联秘密警察一次性杀害了超过2000多名立陶宛知识分子。同一时间,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36万社会精英人士被放逐到西伯利亚劳改营,而当时拉脱维亚全国人口不到200万。在此后一年时间内,大约12,000人立陶宛人被共产党关进监狱,其中大约5,000人被杀害。在1940年苏联红军入侵前,立陶宛人口有310万,1953年人口再次普查时只剩260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