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6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后被批准对国内外开放,1994年 、1997年和2003年三次通过了国家计委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评估。现任实验室主任董国海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岸工程专家 谢世楞院士担任。
实验室下设有三个分实验室;水动力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及抗震实验室。现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211工程" 建设重点学科。实验室研究与技术人员近40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3人。
实验室拥有可模拟产生海浪、海流和潮汐等综合作用的多功能水池;大波流水槽;浑水水槽;溢油水槽;海洋环境水槽;电液伺服结构疲劳试验系统;二维水下地震模拟系统;大型高精度静动三轴仪;土工静力-动力液压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基于PIV&LIF的流速场、浓度场同步测试系统等。
研究方向(1) 浪,流,冰,风等动力因素对建筑物及海岸泥沙的作用;
(2) 海岸和近海环境(污染和灾害)的动态分析和保护的研究;
(3) 海岸和近海工程结构的分析,设计与材料研究;
(4) 海岸和近海工程结构的抗震研究;
(5) 海岸和近海工程数值模拟试验与可视化的研究。
研究成果实验室在海浪方向谱的观测与分析、波浪谱在缓坡上的变形及破碎、近海结构物上的非线性波浪力、波浪在多孔介质内的渗流运动、近海水域水质污染与控制精确预报系统、海岸工程新型结构型式、海冰对结构物的作用、混凝土静态及动态断裂特性、钢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及其结构设计理论、混凝土多轴疲劳破坏准则、非连续变形计算力学与非线性海床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海底管线的地震破坏机理和振动控制等应用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1997年至2002年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不含实验室开放课题)360项,其中:2项国家攀登计划B课题;2项"863"计划子课题;7项国家攻关课题;5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包括1项"九五"第二批重大项目子课题与5项重点基金),3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55项国家教育部及其他省部委基金课题,176项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工程技术课题,13项国际及港台地区合作研究课题。
实验室1997年至2002年共获得国家级与省部级奖3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5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1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8项。16项成果已被我国有关工程规范采用。出版学术专著17部;在国际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88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03篇。
实验室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挥其人才与设备优势解决了许多国家大型工程中的技术问题。诸如:大连港大窑湾港区整体模型试验,大窑湾港码头前沿铺面裂缝问题研究,大连30万吨原油码头工程物理模型实验,黄骅港一期工程整体模型试验,烟大铁路轮渡港口工程可行性研究模型试验,洋山港区一期工程船舶系靠泊模型试验,上海宝钢马迹山港码头系泊船只泊稳模型试验,上海石化海堤工程断面模型试验,广东岭澳核电站海域工程地连墙结构防波堤及取排水交叉口结构抗震试验与分析,连云港核电站隧洞取水方案拦沙防波堤断面模型试验、水工结构抗震试验及边墙工程土工试验,辽河油田浅海抗冰坐底混凝土平台可行性研究等。 对外开放、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实验室1997年至2002年设立开放基金资助课题46项;执行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计划7项;举办与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1次;邀请来室讲学与合作研究的国内外专家65人次;实验室累计派到国外及港台地区讲学、合作研究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53人次。实验室现与美国、英国、比利时、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海洋环境、海底管线、激光流场测试技术、结构抗震等方面开展了高层次的合作研究工作。
地 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邮政编码:116024
实验室主任:王永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