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凑集到车毂的周围,正是因为它们拱成一个空壳,才成就了车的用途;糅合黏土制作陶器,正是因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因为它的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总而言之,“有”可得利,“无”可为用。
【解析】这一章老子讲的是“无”和“有”的辩证关系问题。“无”和“有”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没有“无”也无所谓“有”,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无”和“有”和第一章讲的“无”和“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车轮中间空无,可以用来放车轴,从而发挥车子的功用;瓷器中间空无,可以用来盛东西,从而发挥了瓷器的功用;房子中间空无,可以用来住人,从而发挥了房子的功用。
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老子通过这三个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物体,它有形的地方只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设置的便利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正是它虚无的地方。他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来考察,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没有车轮、瓷器、房子这些有形物体的存在,中空的“无”在哪里存在呢?它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所以片面强调“无”的作用是不合理的。
虽然老子把“无”作为主要对立面是片面的,但就老子对“无”和“有”的辩证关系的整体而言,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把“无”当成“有”,为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烦恼、忧愁,比如有人幻想自己抽奖中了五百万,原本是穷光蛋的他,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笔巨额财产,他躺在床上苦思冥想,太阳爬上了山他毫无知觉,别人都去辛苦开垦荒地挣钱谋生去了,他依然躺在床上,沉浸在自己美丽的幻想里,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他依然像做美梦似的躺在床上不愿起来,最后他饿成皮包骨头,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直到临死前他还在幻想:我的烤鸭该上桌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像上面说的“无”中生“有”的幻想家,也有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有”的人,而且这种人不占少数,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对于我们自己拥有的东西,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呢?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虚无的态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乱用;等等。“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我们拥有的东西也会瞬间化为乌有,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