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定义劳动经济学 labour economics
研究活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其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形成与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劳资雇佣关系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相联系,劳工问题(包括工资失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妇女与童工劳动、劳资谈判、罢工等)日益突出,劳工运动不断发展。这是劳动经济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19世纪中叶,劳工政策一词开始在经济学著作中出现。此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劳工政策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通过一定的劳工政策来缓和劳资矛盾,以保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劳工政策通常包括:工资标准及最低工资的制度,劳动时间的规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就业的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劳动条件的监督,劳资纠纷的调解,工厂法、工会法、罢工法、劳资关系法,等等。
19世纪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各种设想,并进行改善劳工处境的实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工问题作了深刻的剖析,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作出科学的预言。
20世纪初,一些专门研究劳动和劳工问题的经济学著作相继问世。美国管理学家F.W.泰罗(1856~1915)在工厂组织中进行劳动定额和以劳动定额为基础的有差别计件工资制的实验,并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著作,对微观劳动管理具有重大意义。1925年出版的美国S.布卢姆的《劳动经济学》,包括就业、工资、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主要内容。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致使劳工问题极端尖锐化。此后,西方劳动经济学有了较大发展。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非自愿失业”概念的提出,对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西方现代管理方法的研究,例如行为科学、工效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不断丰富着劳动经济管理的内容。
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的形成晚于西方的劳动经济学。它是一门研究社会劳动组织和劳动政策的学科。目前,苏联的劳动经济学着重研究与劳动技术组织相联系的劳动的社会组织,其内容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计划、劳动组织、劳动定额、劳动报酬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已得到了初步传播1928年,日本北泽新次郎的《劳动经济论》译本在中国出版。1929年出版的陈达(1892~1975)的《中国劳工问题》一书,论述了中国劳工问题的历史、现状和解决途径。1931年,朱通九的《劳动经济》一书出版。朱通九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还出版了一批有关劳工问题的社会学著作与法学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劳动经济学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联的劳动经济学传入中国。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获得了明显的发展,有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劳动经济专业,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立了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机构。80年代以来,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进一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的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
①劳动力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②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包括劳动力资源的人口基础,劳动力的结构,劳动力供求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
③劳动就业。包括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社会目标,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待业及其类型,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
④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包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务市场及其管理,劳动力管理体制。
⑤劳动力的微观管理。包括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劳动组织与人员配备,劳动定额与劳动计量,劳动环境与人体保护。
⑥工资。包括影响工资的因素,工资职能,工资形式,工资水平,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最低工资与最高工资,工资差别。
⑦劳动保险中的经济问题。包括疾病、工伤、老年退休等社会保险中的经济问题。
⑧劳动效率。包括影响劳动效率的因素,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微观劳动效率与宏观劳动效率及其相互关系。
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劳动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具体经济科学,它应研究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部分,即研究生产关系中的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包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形式、对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形式等主要内容。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在以劳动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各门学科中,劳动经济学居于重要的地位。这些学科包括: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劳动卫生学、劳动保护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劳动管理学、劳动社会学等。
图书信息
书 名: 劳动经济学
作者:杨河清,胡建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ISBN: 9787307069527
开本: 16开
定价: 30.00元
内容简介本书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内容包括:劳动、劳动问题、劳动经济、劳动经济理论及劳动经济学概论;劳动需求决策的基本原则、影响劳动需求的基本因素、劳动市场的主要劳动经济问题等。
图书目录第一章导论劳动问题与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劳动问题概述
第二节劳动经济与劳动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劳动经济学范畴的两类集合
第四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劳动需求
第一节与劳动需求相关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短期劳动需求分析
第三节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需求
第四节劳动需求弹性与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第五节技术进步与劳动需求
第六节短期劳动需求与长期劳动需求的联系与区别
第七节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需求
第三章劳动供给
第一节劳动供给分析的前提与假设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供给
第三节劳动供给曲线
第四节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第五节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第四章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参与决策
第一节生命周期的变化
第二节就业与就学的决策
第三节结婚与育儿的决策
第四节就业与转换工作的决策
第五节退休的决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投资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第二节教育投资分析
第三节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四节劳动力流动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均衡的经济学涵义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三节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七章劳动时问
第一节劳动投入量的计算尺度
第二节劳动供给者角度的劳动时间
第三节企业角度的劳动时间
第四节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
第五节经济运行周期与劳动时间的变化
第六节劳动时间的国际比较
第八章工资理论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第二节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
第三节经济学各个历史时期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第九章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的宏观分析与调控
第一节工资水平的宏观变动因素
第二节工资水平的宏观调控
第三节工资差别
第十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第一节歧视的概念及类型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三节工资收入歧视及其测量
第四节消除歧视的法规政策
第十一章就业与失业的宏观经济分析
第一节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第二节就业与失业理论的基础知识
第三节就业结构分析
第四节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
第五节中国现阶段失业原因分析
第十二章劳动力市场与政府行为
第一节劳动力市场与国家财政
第二节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