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花林村花林村隶属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位于莱城东北46公里、西北距茶业口镇政府驻地3公里处。西为东吉山村,东南为桑科村。地处山区,耕地370亩,151户,450口人。
据《张氏谱》记载,建村于明代万历末年,由李张两姓来此定居,郭、王、杨、夏、钱、卢6姓陆续迁来,后来王、杨、夏、钱、卢5姓失传,因村南树木成林,山花遍地,故名花林。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花林”。据《茶业史志资料》载,抗日战争初期,花林村隶属莱芜县口镇区;1941年莱芜划分为三县,划大区位小区,以区辖村,花林村归茶业人民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为办事处,下设六乡,花林村隶属花林乡;1988年撤处并乡,花林村隶属茶叶口乡;2001年,腰关、茶叶口两乡合并为茶业口镇,隶属茶业口镇。战争年代,花林村民积极报名参军,奔向抗日前线.郭传长在部队担任连长,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立下汗马功劳;张元恒战死疆场;李文在随军南下,冒抢林弹雨,救护伤员;郭傅孝任民兵队长,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保守党的秘密。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花林村人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共同战斗的胜利凯歌。
花林村地处偏远山区,解放前,由于交通不便,生活贫穷,办不起学。1959年建立了自己的小学,2000年村小学有合并在桑科村。自1977年恢复了高考至2002年,花林村考上了两个本科生。郭本军,1991年考入山师大,毕业于后分配到莱芜十七中任教;李锋1996年考入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77年至2002年,券存工考取中专生6人。
花林村四面环山,生产条件很差,祖祖辈辈守着这山岭薄地,靠天吃饭,十年就不收。解放前,村里秩序混乱,无人管理,砍树木,扒山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致造成水土流失。解放后,华林村村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封山造林,兴修水利,到1965年,造林800多亩,松树、柏树、刺槐、漫山遍野,绿树成荫。
20世纪60年代初,在村支书张明义的带领下,修水库,开荒造地,对全村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先后修水库2座,拦河截流坝4座,总蓄水量25万立方。修水渠3公里,环山营林路5公里,建“大寨田”30亩,120亩地都能自流灌溉。改革开放以来,将荒岭山坡进行承包,鼓励村民大搞林果栽植。村民在荒山秃岭上开学挖坑,扩建经济园林200多亩。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注意改善村民生活,20世纪70年代以架设了高压电线,装了电灯,电话,现已成为电话村。
如今,花林村村民,吃有余粮,住有新房,正以新的概念,新的姿态,向小康生活迈进。[1]
2、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乡花林村花林村位于池上乡政府驻地池上以南七公里,处二郎山南麓,淄河上游。地处山区。设一村民委员会。共313户,1,213人。村北新建一水库,总库容15万立方米。村西新建两池塘。耕地883亩。主产小麦、玉米,其次花生、地瓜、高粱和中药材。经济树有苹果、 板栗,山中有野生弥猴桃。1983年总产值434,398元,人均收入262元。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陈氏祖茔碑》载:“博山花林陈氏,于明洪武年间始自枣强迁青州府陈林店,后自陈林店迁花林。” (据考,陈林店在今鹿疃村河南。)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三山庵》碑文载:“今有齐境都邑之界花林庄西南古刹三山庵一座,圣像褴褛,草宇倒塌。”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有村名:“花林。”据此,明万历年问即已建村。村南有大、小两条山峪,峪中多果树。春季繁花漫山遍野,故名“花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