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男,1955年8月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1995年获得比利时Louvain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社会兼职:
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
国际 《Journal of Geodesy》编委;
国内《科学通报》特邀编辑;
《自然科学进展》、《地震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球空间信息》编委;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全省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 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 ...
国内外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1976.12-1980.07: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学习;
1980.08-1991.10: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工作;
1991.11-1996.01:比利时Louvain大学理学院,学习;
1996.02-至今: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1997.01-至今:研究员
1998.09-2000.08:任院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2000.12-2005.01:任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05.02-至今:任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情况:
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相关领域:
主要方向为地球重力场观测技术,理论模拟,资料处理和地球动力学应用解释等。
主要业绩包括建立和完善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
精密测定全球重力潮汐参数;
发展大气变化对重力场观测影响理论;
利用地表重力观测探讨最新全球海潮模型的适定性;
研究地球液态地核的近周日共振现象;
构制考虑液核共振效应的重力潮汐参数模型、检测地球自由振荡和地球固态内核的平动振荡现象等。
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国家精密测绘服务、全球大尺度地球动力学研究和空间技术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背景材料。
近年近年内多次到比利时、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香港、意大利和卢森堡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和访问。
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重要方向性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部“地球与空间科学前沿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比利时政府合作”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中方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在理论和方法上有独特之处,并有创新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较重要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作为主要科技人员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并被国内外同行多次引用,并多次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优秀论文奖;
曾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2.孙和平男,汉族。1970年7月出生于河南安阳,毕业于安阳一师,现任河南安阳安阳桥小学专职美术教师,小教一级。1994年获团中央颁发的全国优秀辅导者证书;论文《浅谈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中国画走向何方》发表于《小学教学研究》和《中国书画报》,多篇论文在全国获奖,1998耳其作品在北京、沈阳、上海、南昌、广州、长沙、南宁、成都巡展,辅导学生获全国以上奖100多人次,个人获辅导园丁奖1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