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锡刚,祖籍山西太原郭家城。民国初年,祖父携家人来关东落户沈阳。父亲是个满腹经伦的医药郎中,家境宽裕,从小郭锡刚受家族的影响,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当时有一个亲属叫“锡辰”的律师,他和画家葛月潭是朋友。他文采飞扬,舞文弄墨,擅长刻砖,好打抱不平。当时老百姓死后立不起碑,所以村里的人就请锡辰刻青砖替之。最简单的只刻一个人名,稍微复杂一些的写上生辰八字,砖料大小不一,最大刻砖的砖料有的已达600公分以上。受锡辰的影响,郭锡刚开始学习刻砖和祭祀用文,十多岁时开始写小楷,同时受一个本家舅舅的影响,摹写对联,吟诗弄词。这对幼年的他影响最大,直到今天谈起启蒙时的锡辰,郭锡刚无限感怀。 十八岁那年,郭锡刚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也就是现在的鲁迅美术学院。这在当时已经出尽了风光,因为学校只有两人考上大学。在院长王盛烈先生的教育下,以素描为基础,强调色彩专业课从而给郭锡刚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文化大革命前夕,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市新华书店宣传组,后又到了市首届美展筹备处,以后调到了东陵区文化馆。现在他离休前的职称是副研究馆员,相当于大专院校的副教授,这在群众文化系列里已属高职。他还是省市美协、书协会员,东陵区美协主席,省市老干部美协副会长,东陵区政协委员。
郭锡刚的篆刻书法,笔势遒劲、苍浑拙朴、大胆泼辣、气势开张、构图舒展、章法严谨。他从汉魏学起,魏晋入手,在欧、柳、颜、 赵的通俗书法美学中入门,进而求新、求变。他从北碑开始写,脱掉“一个人一个朝代,一个字体”的影子。他从众碑中写起,在汉隶和魏碑的基础上积累魏碑和篆隶的底蕴,再从魏碑中入手,着重突出南派北碑的特点。特别注重临写受禅表、上尊号、孔羡、鲁峻、汉祀三公山碑、郑固、孔彪、孔褒,隶书并行,草书并重。他写章草,尊王羲之、王献之、杜度、崔媛之前规,书大家神韵。整个墨迹,拙朴自然、风骨刚健、雄浑豪放、跌宕起伏、真气弥漫。
郭锡刚的金石书法艺术声名远播,沈阳电视台以历史故事,新乐遗址,沈阳古文字为专题,展播他的金石篆刻艺术。沈阳日报发表了“郭锡刚和他的秦砖汉瓦”专访。名流大家,各界政要,也以收藏郭锡刚骨力内蕴的金石书法为荣。漫画家方成、前卫生部长钱信忠、鲁美前院长王盛烈、张望,安徽名家肖龙士、肖成镇、吕馥慧都藏有他的印迹,他给鲁美64届的师生和同仁刻章人手一枚。从大洋彼岸来的朋友还特地将美国六大湖石带来请郭锡刚镌刻留字。
当年他和陈旧、康福山几个老友创办“候城金石书画研究会”即现在中山画会前身时,创建初期和与沈延毅等老先生每天在一起的画画、写字、篆刻。在沈延毅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的沈阳中山金石书画研究会从20多年前的几个人发展到200多人,画会雷打不动的每周例会制度吸引了无数画家来此聚会,畅谈创作体会,观摹作品,交流技法,互相品评。画会每年定期组织会员外出创作写生,举办画展,参加社会救助、慈善义卖等大型公益活动。画会倡导“三分作品、七分人品”的人文精神,被新闻媒体和艺术界同行称之为“绿色画会”。
郭锡刚在群众文化部门数十年,仅在组织和举办群众性的美术展览和比赛就达数百次,他本人也从未漏掉过一次参加展览的机会,有数百幅作品在省市美展中入选和获奖。部分作品在专业刊物上发表和被各界名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