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公辅
[约公元一o八一年至一一五0年间在世]字国佐,台州临海人。生卒年均不详,约自宋神宗元丰四年,至高宗绍兴二十年间在世,年六十六岁。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上舍及第。调平江府教授,累官秘书郎。徽宗渡江未还,公辅力陈父子之义,宜遗大臣奉迎;钦宗嘉之,擢为右司谏。高宗朝,历迁礼部侍郎。谕事剀切,疾恶如仇。后以徽猷阁待制提举太平观,卒。公辅晚居田里,著书自乐。作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二卷,均《宋史本传》行于世。
陈公辅(1076-1141),字国佐,号定庵居士,临海人,故居在城关宝城巷。
北宋政和三年(1113),陈公辅参加上舍考试得了第一名(宋朝一度采用“三舍”考试法,“上舍”为最高档次考试,第一名相当于进士试的状元,其故居旁的状元塘即因此而名),被授予平江府教授。后到越州任应天府少尹,除秘书朗。宋钦宗时提升为右司谏。不久,朝内当权者指责陈公辅是主战派李纲的同党,被遣为台州税监。宋高宗即位后,李纲主政,又召公辅为尚书左司员外郎,但未等到任李纲已被罢职,于是改任南剑州知州。南宋绍兴六年(1136)被召还任吏部员外郎。张浚任宰相后,授公辅为左司谏,不久升为礼部侍郎。由于公辅为人鲠直,又因言语过激而与当时的宰相赵鼎不合,被调到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宋代提举宫观属闲职),后来改任处州知州,不久又升为徽阁待制,仍提举太平观。
公辅进入仕途后,崇尚气节,忠鲠直言,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在任平江府教授时,“六贼”之一的朱 极受宋徽宗宠幸,势焰灼人,许多官员都屈倒在他面前,但公辅“绝不与交”,朱 的哥哥办丧事时,公辅不但自己不去吊唁,还教他的学生不许前往。投降派人物“浪子宰相”李邦彦被罢官,但没过几天又被授为太宰,一时“人情震骇”,但朝中大多数官员敢怒而不敢言,陈公辅连夜写具奏章弹劾,列举了李邦彦卖国投敌的种种事实和劣迹,终于使李邦彦及其党羽王孝迪、蔡懋等被罢职。
南宋初年,时任宰辅的吴敏、李纲彼此不和。公辅虽与李纲关系较好,但他不偏不倚,正心为国,上奏高宗说:“陛下初临万机,正赖同心合谋……愿谕以圣训,俾一心以安国家”。当时朝廷上下崇尚王安石的学说,陈公辅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公卿大夫应首重“气节忠义”,而王安石却说王莽篡权后,扬雄俯首称臣于王莽“合于孔子无可不可之义”,又说五代时历事“四姓八君”的冯道“最善避难以存身”。这种说法使满朝文武不以气节忠义相抵砺,使公卿大夫丧失了忠心为国的臣子之道,所以王安石的这一学说是不能提倡的。公辅言论的矛头看似指向王安石,而实际上抨击的却是朝野的投降派,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的。
由于公辅常为国事忠言直谏,因此颇受高宗的褒奖,特“赐三品服”,还命尚书省特地画就公辅像送给他瞻观。他“襟怀坦夷,无城府,待人以诚,训家以俭,不问产业”,但“论事剀切,疾恶如仇”,史称宋代以高第列身台谏,“且称蹇谔者自公辅始”。著有《骨鲠集》20卷,奏议12卷行世。逝后赠为“大中大夫”,入祀乡贤祠。
2 陈公辅 1936年出生,广东台山人,主治医师,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外科主任。从事临床外科工作35年,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专长普外、肝胆外科,开展"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置管引流术"、"经皮胆镜胆囊碎石清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特重大面积(92%)烧伤"等科研项目,荣获市级科技成果奖。撰写《老年胆道外科治疗104例临床分析》、《胆管癌34例外科治疗临床分析》、《经皮胆镜胆囊碎石清除术临床应用方法的改进》等10多篇论文,被选入参加全国、省、市级学术会议上交流,并分别发表在《中国老年医学》、《广西医学》、《华夏医学》等杂志上。曾被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及省、市级劳动模范,连续两届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奖励、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