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心工作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厅党组的领导下,以“服务学生、服务高校、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积极宣传贯彻国家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促进就业指导中心的全面发展,积极打造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品牌形象,推进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一、以网络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1.丰富网站服务模块,不断完善网络服务功能
积极与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加强联合联动,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招聘活动。积极将生源信息与就业网数据库相结合,为网上双选提供技术支持。完善派遣服务、NIT考试、学历认证等网上查询功能,为我省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网络平台支持,不断提高信息网的利用率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的品牌价值。
2.建立全省就业网络联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全省就业网络联盟,全面提升就业信息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起便捷、有效、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促进高校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快实现区域间、高校间、校企间求职招聘信息共享。努力实现数据、业务、管理三者的有效统一,建立我省就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3.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建立就业宣传阵地
继续以就业服务信息网为载体,以高校就业工作动态、《就业工作简报》为媒介,积极做好政策宣传、经验交流、典型推广、信息共享等工作,建立我省就业工作宣传阵地。
二、加强就业市场开拓,建立健全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1.以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重点,继续发挥校园市场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校园市场的主体作用,努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实现资源共享,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和服务机制,努力建设规范、高效、有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继续开展以校园招聘为重点的中型招聘和专场小型招聘。
2.充分利用省级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向教育部申请正式挂牌建立全国毕业生就业市场黑龙江分市场,发挥省级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在我省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密切与各行业协会、省企业联合会、省中小企业局、垦区人才中心等的联系,经常性地举办中小规模专场招聘活动,发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我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的完善。
3.整合我省高校省外就业基地资源,建立省级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
在继续巩固并利用好已有的7个省外就业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开拓省外毕业生就业市场,整合我省高校在省外建立的就业基地资源,与兄弟省市建立省级合作关系,形成省外毕业生就业基地网络体系,积极促进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以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全力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
1.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以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系统培训为重点,辅以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TTT)、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课程培训班等,积极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并完善黑龙江省高校就业指导专家库。
2.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完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以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全力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积极推进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必选课程。完成我省毕业生就业指导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工作。
3.搭建就业工作的理论平台,打造理论研究品牌。
继续与《黑龙江高教研究》、《黑龙江教育》、《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编辑部合作开设就业工作理论研究专栏,努力形成高校就业战线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良好氛围。继续开展第二届黑龙江省就业工作高层论坛,增进院校间的交流。
4.加强学生职业规划、创业教育指导,提高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规划理念,通过组织就业指导讲师团深入高校开展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咨询与指导。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加大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引导力度,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四、其它工作
1.积极开展先进党组织创建工作、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学习型集体创建工作、文明窗口服务创建工作;
2.做好党建工作,开展党纪党风教育和廉政建设,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
3.协助省教育厅学生处认真做好毕业生派遣、资格审查和就业统计等其它工作;
4.做好NIT考试、学历认证等服务工作;
5.安全保卫工作;
6.完成省教育厅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一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