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张宜春,土壤肥料学家。长期致力于土壤改良、植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在土壤普查、低产土壤改良,建立现代农业测试实验室,土壤磷营养及核农学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简历1926年3月 出生于南京。
1946年 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毕业。
1947年 金陵大学农学院土壤组学习。
1949年8月 南京农业职业学校教师。
1950-1951年 中南农林部农业处工作。
1952-1965年 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土壤肥料系副主任。
1978-1997年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副院长兼农业测试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技术顾问。
生平介绍张宜春,研究员,中共党员。1926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自幼丧父,随母亲在外祖父帮助下生活,学习。1942年读完高中一年级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1946年毕业。1947年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土壤组,师从黄瑞采、樊庆笙、裴保义、史瑞和教授,攻读土壤学课程并聆听了分别由马溶之、宋达泉、陆发熹教授主讲的专题讲座,还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余皓教授指导下进行实习。
1949年8月,执教于南京市农业职校,从事土壤及化学等课程教学工作。1950年初,应聘于中南农林部,从事土壤肥料工作。1951年,在广西省恭城县参加土地改革后,调入新成立的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50年代,在陆发熹、刘海蓬教授带领下,进行粤汉铁路湘南段沿线土壤调查。在黄肇曾、屠启澍研究员指导下,进行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和有关的土壤肥料及绿肥栽培利用研究。1955年被借调到治淮委员会,在沈梓培研究员领导下,参加淮河流域土壤调查及室内分析工作,为治淮提供了土壤基础资料和评价依据。1958-1960年,参与主持湖北省第一次土壤普查,随后又主持了飞沙土及平原湖区“坐蔸”低产田的改良研究。他曾先后历任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土壤肥料系副主任,研究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副院长兼农业测试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技术顾问等职。曾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多次赴欧洲、南亚地区出席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德国和加拿大的有关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英国传记研究所授予他1992年及1993年“世界名人”称号。美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他“20世纪成就奖证书”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