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革命烈士王炳南烈士
王炳南(1892.5——1933.6),湖南省桑植县袁家坪人。1919年入贺龙部当兵,由于身材高大,性格直爽,打起仗来十分勇敢,屡立战功。1927年便被提升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5团1营营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4军第1路指挥部指挥,红2军4师师长,红3军教导1师师长、独立师师长,红3军第9师参谋长等职。革命烈士。
1927年8月跟随贺龙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在南下广东途中,参加了壬田、会昌等战斗。起义部队在潮汕失利后回到家乡,组织了一支500多人的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后该部编入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被任命为支队司令(支队长)。1929年春任红4军第1路指挥部指挥,机智勇敢地指挥部队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打了不少漂亮仗。1929年7月率部采取诱敌进城,然后予以围歼战术,在桑植县城和赤溪之间向进攻之敌发动进攻,使国民党向子云部2000余人全部被歼,缴枪1000余支。1930年春率部由鹤峰向洪湖地区挺进,沿途开路架桥、斩关夺隘,终于在公安县境同洪湖地区的红6军会师,组成了红2军团,任红2军4师师长。1931年4月红2军团改编为红3 军,并决定实施由巴东北渡长江的军事计划,奉命担任红3军教导1师师长,留在湘鄂边地区,肩负保卫苏区的任务。不久率领教导1师打退了川军教导旅一部及地方团防乘虚对根据地发动的进攻。后独立师改编为独立团,任团长。从1931年秋到1932年9月,率独立团等粉碎了敌人对湘鄂边苏区数次大规模 “围剿”。1932年10月起先后担任红3军独立师师长和红3军第9师参谋长。由于夏曦推行“左”倾路线,搞肃反扩大化,使大批优秀军政干部遭冤受害。1933年2月亦因同“左”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而被诬陷为“改组派”遭关押。
1933年6月被错杀于鹤峰县中营乡麻水村,时年仅41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王炳南(1909-1988) ,陕西乾县人。读中学时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思想追求进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乾县、淳化等地从事建团、建党活动。1929年赴日本留学。1931年转去德国,在德期间先后任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书记,国际反帝大同盟东方部主任,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主席。1935年任中共旅德支部负责人。他创办并主编《明星》杂志,积极宣传反蒋抗日的政治主张,参与领导旅欧华侨中的抗日救亡活动,从事国际联络工作。1936年春,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回国内,到西安做争取西北军杨虎城部第十七路军联合抗日的统战工作。由于他的深入细致的宣传劝说,对杨虎城将军决心联共抗日起到积极作用。他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协助周恩来等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同年底任西北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参与领导西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任上海文化界国际宣传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各界救国会常务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国际宣传组负责人、南方局外事组组长、中共中央南方局候补委员等职。他长期在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救国的国际宣传,同时进行与各国友好人士的联络工作,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国际上的影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工作,担任毛泽东主席的秘书。随后任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外事委员会副书记兼中共代表团发言人,协助周恩来进行扩大中共影响的国际宣传。1947年春随代表团撤到华北解放区,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副组长,参与对外政策的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政务院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协助周恩来总理筹组外交部机关,开展外事工作。1955年任中国驻波兰大使,兼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第一任首席代表,参加了长达九年的中美会谈。1964年回国,任国务院外交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诬陷迫害。1975年重新工作,出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中共党组书记,后任顾问。曾被选为中共第十二大代表,第一、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1988年12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王炳南和关露有一段秘密的爱情,1939年到1945年关露受到时我党重要领带潘汉年策划和安排,打入汪伪政权组织,负责特工工作,为当时党的许多事物搜集了大量的有利情报,由于工作性质的特许,关露不得不被人们理解为汉奸,关露身边的亲戚和朋友纷纷离她而去。而这是王炳南和关露还有着许多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关露心情好过不少。后来抗战胜利,由于关露已经是公认的汉奸,王炳南当时做为毛泽东的秘书,帮助周恩来,参加重庆谈判,迫于舆论的压力,还有自私的原因(估计是怕关露特许的身份影响自己以后的仕途),绝情地与关露分手。尽管后来,关露在1982年被平反昭雪,但是关露终身没嫁,这跟王不能不说没有关系。
姓名:关露 原名:胡寿楣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07年7月14日—1982年12月5日 出生地:山西太原 籍贯:河北延庆
关露(1907年7月14日—1982年12月5日)原名胡寿楣,又名胡楣,原籍河北延庆。生于山西太原。幼年家贫自学完中学课程,1927年至1928年,先后在上海法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学习。1930年初,第一篇短篇小说《她的故乡》发表于南京《幼稚周刊》。
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上海妇女抗日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加入“左联”。曾在中国诗歌会创办的《新诗歌》月刊任编辑,诗作《太平洋上的歌声》蜚声当时上海文坛。1939年冬至1945年,她受组织派遣,先后打入汪伪政权和日本大使馆与海军报道部合办的《女声》月刊任编辑。在该刊发表长篇小说《黎明》,同时以此作掩护,收集日伪机密情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因病由苏北转到大连疗养。1946年病愈后,被分配到苏北建设大学文学系任教。从1947年秋到1951年秋,先后在大连苏联新闻局、《关东日报》社、华大三部文学创作组和电影局剧本创作所工作。自1955年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曾因受潘汉年问题一案牵连,两次入狱,达10年之久。1980年后.因患脑血栓症,全身瘫痪,失去工作能力。
《太平洋上的歌声》(诗集)1936,生活
《新旧时代》(长篇自传体小说)1940,光明
《苹果园》(儿童文学)1951,工人
《都市的烦恼》(散文集)1986,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