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南京大学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
研究所依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借助其基础地质学、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的学科优势而发展。近十年来,研究所在陈骏教授带领下,以地球化学方法为特色和优势,瞄准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及国家目标,开展了粉尘沉积地球化学、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流域环境地球化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矿物和地球化学封存等研究工作,在青藏高原隆升的时代及其环境效应,黄土地球化学,亚洲季风演化,沙漠与黄土的沉积过程,生物分子标志化合物的古气候指标等方向取得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南京大学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学术团队拥有教授6人,副教授4人,团队成员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人,如陈骏教授(南京大学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郑洪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本研究所现任所长),季峻峰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南京大学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学术目标,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理论指导,研究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关键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化学过程。以地球表面过程为研究对象,以元素、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和矿物学为主要手段,研究地球宏观环境演化的历史、过程和机理,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作用关系,认识、预测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发生趋势。
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1)地球表生环境演化机理与过程;Cenozoic Evolution of Earth Environments
方向简介
本方向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 研究地球表生环境演化的历史记录、规律和机理,为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思路是以地球表面过程尤其是构造隆升、地貌演化、水系发育、大陆风化和气候变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对象,以海陆结合为特色,以沉积物“从源到汇”的过程(剥蚀、风化、搬运、沉积)为主线,研究新生代地球宏观环境格局(尤其是亚洲地区环境格局)的演化。
与本方向相关的大型国际合作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IGCP-581(亚洲河流的演化及其与构造、气候和全球地球化学循环的联系,郑洪波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即IODP, 郑洪波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提交了航次建议书IODP Proposal 683,并且参与东京大学Ryuji Tada教授的IODP Proposal 605)。
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球变化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西昆仑山前盆地演化反映的青藏高原隆升和气候变迁”(郑洪波负责)。该项目瞄准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效应这一地球科学领域热点问题,从西昆仑山山前盆地的沉积记录入手,研究高原隆升的时代及其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发展和亚洲季风演化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球变化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长江中下游新生代沉积物源示踪及其环境演化意义”(郑洪波负责)。该项目利用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方法,对长江流域沉积物(现代和过去)进行物源示踪,研究长江的地质历史演化,回答母亲河长江何时贯通形成,长江演化对生态文明有何影响。
研究队伍
郑洪波教授,季峻峰教授,刘连文副教授,周斌副教授,何忠博士以及研究生(郑妍,贾军涛,王敏杰,李玲,何梦颖,罗超,魏晓椿)。2)表生地球化学循环与模拟;Surficial Geochemical Cycles And Simulation
方向简介
本方向研究元素在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以及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的意义,主要运用地球化学手段,重点研究与化学风化、气候变化有关的地球化学过程及地球化学指标体系,尤其是通过对陆地和海洋沉积物,大气粉尘和气溶胶,以及河流、湖泊、海洋水体的综合研究,结合现代过程的多手段综合观测,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预测未来变化趋势。
主要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球变化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黄土高原风尘来源、沉积和风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土壤和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矿物的分布、成因与气候干湿变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形成机制的模拟研究 ”
研究队伍
陈骏教授,季峻峰教授,刘连文副教授,陈旸副教授,王洪涛副教授。3)生物有机地球化学;Biological and Organic Geochemistry
方向简介
本方向研究全球变化的生物过程,内容包括运用化石、生物标记物、元素碳、有机分子单体同位素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建立敏感、准确的反映气候环境变化的生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研究生物(包括微生物)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机制。
研究内容包括:古温度、古降雨和古植被的有机地球化学重建;现代环境中的生物有机地球化学过程;沉积物中特定生物标记物测年。
主要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黄土蜗牛化石的环境地球化学记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利用单体化合物的氢同位素定量重建五千年来东亚季风降水变化”
研究队伍
张朝晖教授,盛雪芬副教授,周斌副教授。4)CO2地质与矿物封存技术;Carbon Dioxide Geological and Mineral Storage
方向简介
人类活动引起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目前,除了实施清洁能源机制和加大替代能源的使用之外,对二氧化碳进行大规模捕获与储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
本方向依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综合地学优势,开展不同地质体与地质原料(岩体,矿物)的二氧化碳封存能力评价与封存试验,编制中国地质与矿物二氧化碳路线图,服务于应对全球变化的国家战略。
研究项目
江苏省创新学者攀登项目:“二氧化碳矿物封存过程中气-水-岩相互作用的地球化学研究”(陈骏教授负责)。该项目针对矿物封存二氧化碳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寻找最优的加速矿物碳酸盐化反应速率的方法以及产物结晶的控制条件,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矿物封存二氧化碳的关键技术。
研究队伍
陈骏教授,季峻峰教授,郑洪波教授,刘连文副教授,陈旸副教授,盛雪芬副教授,赵良博士以及研究生(何同、都凯、李子波、朱辰、李慧)。5)环境地球化学。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方向简介
本方向主要借助地球化学手段,并与遥感、物探、化工等技术相结合,对现代表生环境进行生态评价与修复,研发环境修复材料和矿产勘探新技术。研究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土壤、水、植被、大气)中的元素分布、流域污染示踪与生态修复、环境材料的研制、矿产资源的表生勘探技术。
主要研究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南岭重要金属矿床成矿机理与找矿潜力预测”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长江下游河流和农田生态系统元素生态地球化学循环研究”
研究队伍
陈骏教授,季峻峰教授,王洪涛副教授,赵良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