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街位于永春县蓬壶镇的三角街,具有独特的闽南风格,是全省唯一的叉型布局的骑楼式建筑群,堪称民国时代闽南地区集镇建筑中最科学而美观的杰作。 蓬壶地处永春县东半部和西半部的分界点,是著名的千年古镇,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交通便利。民国时期,盘踞泉州、莆田的地方军阀头目陈国辉(南安人)为了巩固和发展武装势力,特别重视兴建永(春)德(化)公路、沿线桥梁以及各地集镇的街市。1930年,他看中蓬壶双溪交汇处埔兜坂的双溪口有一片荒杂地和沙滩适宜建新街,就请工程师设计好图纸,强迫蓬壶各姓族长、豪绅交纳税款,摊派建店任务。于是按图纸统一规格施工,1932年竣工启用,从此形成20世纪中后期蓬壶侨乡的经济、贸易、文化中心。 该街整体近乎三角形,故名三角街。主街依地形和交通需要呈三叉形(丫字),三条街的出入口各通往一个方向,向南通往达埔镇的街道称为“蓬达路”,向东通往苏坑镇的街道称为“蓬苏路”,向西北通往锦斗镇的街道称为“蓬锦路”。永德公路穿过蓬达、蓬苏路。三条路口比街心稍高,寓含中库聚财之意。当年的规划设计,颇具科学性与前瞻性。一是三条街道的走向与蓬壶地理特点相符;二是建筑材料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石料、黄土、石灰、木材来源充足;三是建筑风格有科学性和侨乡特色。一般店面宽16尺,深54尺,高36尺,公巷宽14尺。店面统一为三层骑楼式建筑,第三层有小阳台,高低适宜,店口避雨廊宽8尺,有方形砖柱支撑,门窗则随房主喜欢有中式、西洋式。街中道宽33尺,排水沟各1.5尺(以上均鲁班尺)。每路各放2个公巷,以便通行。街后凿三口水井,利于生活饮用和防火。街道全长360米,店面起初设计120间,后来增加到136间,外观整齐壮美。它是福建省少见的至今保存完好的旧街建筑之一。 在这条旧街上,曾飘过一代高僧——弘一法师的身影。1939年,弘一法师决定到永春蓬壶的普济寺闭关静修。4月17日,他在性常法师、普济寺住持妙慧法师、林奉若居士的陪同下,乘车从永春县城前往普济寺。途经蓬壶三角街,法师下车步行。时值日寇侵华,闽南动荡,厦门沦陷,泉州也在惶恐之中,城乡破产厉害。法师缓步街头,看到市廛农商凋敝,痛时忧国,不无兴叹。法师特地交代蓬壶邮电代办所经纪人林庶满:以后凡寄给他的信件,除丰子恺、刘质平、夏丐尊、叶圣陶、柳亚子等少数人可送至普济寺外,其他一概退回原处。法师还亲自把宣纸边角料裁成细条,手书“收件人不在,退回原处”,把这样一大沓字签留与代办所备用。随后法师一行步行至普济寺。 蓬壶镇历史文化积滨深厚, 英才辈出, 宋朱熹、杨文广、明张瑞图、李我九、清施琅、民国弘一法师以及当代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李鹏等圴来过蓬壶, 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和珍贵文物。这里的白鹤拳、南音、舞狮、高甲戏、朩偶戏等,誉满闽南。 今天的蓬壶是多姿多彩、朝气蓬勃,明天的蓬壶将会更加绚丽迷人,勤劳勇 敢的蓬壶人将会完成历史赋予的接力赛。 蓬壶:即蓬莱。古代传说中渤海里的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