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妙真道,又叫玄真派,全名玄妙无上正真道,为道教隐宗,道教众多流派中之奇葩,妙真一词,最早源于《妙真经》,《道教义枢》曰:“尹生所受者,唯《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是战国时期庄子学派的延续,是道教重玄派中庄子思想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奉《道德经》《妙真经》《西升经》《南华经》为正典,奉庄子为开宗祖师,随着中古时期道教的诞生和发展,开始供奉太乙救苦天尊为本主神,认为庄子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崇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隐居山林。教义上,强调对“真”和“化”义的参契,主张通过“心斋”“守一”“坐忘”“朝彻”“调息”等庄氏理论和天然药材的服食,达到延年益寿,天人合一羽化成仙的目的,这一状态称为“大自如”之妙天、“妙真化境”“自如化境”。同时附以真艺之术,即艺术素养的提升,如“诗”“书”“画”“乐”的修习,使修真和品美完美结合,被后人称为“雅道”“儒道”。妙真道秉承“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圣训,一向以隐逸静修为本,仙迹漂渺,虽流脉二千年,少为世人所知,被誉为“真道士”,宋朝时期,妙真派出现了著名领袖陈景元,禇伯秀,范应元等,将妙真道和庄子思想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妙真道步入鼎盛期。近现代妙真道著名掌门人有67代李道然,69代燕玄乙道长等。

妙真玄韵(3张)
二、妙真宗义1、自如化境(本宗最高境界,谓之大自如,不同于自由,是一种清澄的、与天同化境界)
2、亘道交衍(本宗万物起源观,认为道源自“亘”,亘性舛,道性正,亘生道,亘乱道,道制亘,亘道交衍,派化万物)
3、福寿损益(本宗认为,人的福寿虽有定份,但可损益,修行和行善能增福寿,作恶等可损折。但不同于佛教的报应说)
4、奇份际化(本宗认为,万物以及人类的际遇,皆由亘道推衍交化而定,这一点不同于佛教的五蕴和合缘分说,邂逅聚散皆谓之奇份或造份,即生有定份,历有造份)
5、三台五阶(本宗修行途径和几个不同阶段,通过三台五阶,可通达妙真元真的大自如化境)
6、三一神化(本宗认为,玄元太亘天尊与混沌同生是天地始祖,三化分为三清天尊,广化分为太乙救苦天尊)
7、游化清和(是本宗的出世入世立命哲学,诸凡真味,妙在化处,反对“定”,主张“化”。虽然提倡在世游化无形,但与油滑之气迥异。这一点上,完全继承了庄子游化思想)妙真玄典《南华真经》 、《妙真正心经》、《玄元太亘经》、《感应归化经》等,除《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外,其他各篇玄典称为内经,由历代掌门宗师一脉秘承,仅在宗内传化,世人少知。妙真奉祀玄元太亘天尊、三清天尊、太乙救苦天尊妙真玄旨万千皆一,大道唯真,玄不可知,妙不可言,谓之玄真,谓之妙真。即临即正,即正即真,体道契真,通达顶真。文道妙真,武道武当武当与妙真,文武双奇星。武当彰仙风,妙真隐士清。是李道然天师对道教两大宗派,武当和妙真派的赞誉,武当亦武亦彰,妙真亦文亦隐,虽道术达顶门径三千,各有其妙。妙真派祖庭据考证,早期的妙真道大宗师,如孙登和竹林七贤等在云台山(河南省焦作市)隐居多年,体契老庄,玄学由此诞生,被妙真道视为妙真道祖庭。妙真三宝三宝 【真道】、【和德】、【美生】
【真道】以道为至真,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注:科学人生}
【和德】以和为大本,做到宽容,悲悯,仁爱,与天地生灵和谐相处{注:仁善人生}
【美生】以艺术为养性之要法,提高人生品味。{艺术人生}
三、妙真派历代大宗师1、庄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真人,代表作《庄子》受封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2、孙登孙登(约220年~280年),字公和,号苏门先生,妙真道大宗师。本籍魏国汲郡(今中国河南卫辉)。长年隐居云台山,博才多识,熟读《易经》《老子》《庄子》之书,会弹一弦琴,尤善长啸。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于他。3、郭象中国西晋时期玄学家。字子玄,河南洛阳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好老庄,善清谈。郭象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据,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他以此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事,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有哪样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种事业,这样的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合乎人的本性。著有《庄子注》。4、向秀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5、嵇康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铚县(现安徽宿州境内)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6、成玄英唐代初期道士。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通儒学经典,尤重文字训诂学。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帝重之,赐号“西华法师”。后隐居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之云台山。对老庄之学颇有研究,致力于文理的注疏,继承和发挥了“重玄”思想,使重玄之道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思想的一大主流。同时,又吸取了佛教的三业六根说,以及双遣执法,使道教哲理及道教修炼思想更加升华。著述有《道德真经义疏》、《庄子注》(又名《南华真经注疏》)、《老子道德经注》、《开题序诀义疏》等。7、孙思邈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生于581年,而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不过反正年龄不小。)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他是药师佛的化身。8、陈景元陈景元(1024-1094)字太初(一说字太虚),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北宋高道,著名道教学者。宋神宗曾赐号“真靖大师”。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飞升。 陈景元曾大父知逊,大父令忱,皆养高不仕。父正,擢进士第,解朐山令,寓居高邮,以疾终。母贫不能归。有子四人,陈景元为季。陈景元少年丧父,兄弟四人却二兄相继夭折,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崇道大师韩知止为师。三年试经,度为道士。后负笈游名山,于天台山遇鸿蒙先生张无梦,遂得其《老》、《庄》微旨。乃隐逸于江淮间,以琴书自娱。9、褚伯秀妙真派大宗师,南宋咸淳年间钱塘(今属浙江省)人。字雪巘。杭州天庆观道士。师事范应元,感师恩,遂纂集《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零六卷,刊于咸淳中。褚氏《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后序云:“淳祐丙午岁,幸遇西蜀无隐范先生游京,获侍讲席,几二载。”又云:“师讳应元,字善甫,蜀之顺庆人。学通内外,识究天人,静重端方,动必中礼。”可知范应元确为褚伯秀之师,且学识渊博,修道有方。入元,宣抚尤平章闻名欲见之,不与交接。事见《宋季忠义录》卷一四、《武林玄妙观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