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假设地球表面是平滑、均匀的,气压水平分布表现出纬向带状。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有七个,它们是:
①2个极地高压带: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是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 空气流辐合,质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冬季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夏季势力减弱,范围收缩。
②2个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各约五度。由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热空气向北移动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空气南下(北半球)两者相遇热空气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压而形成的。
③2个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20~30° 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质量辐合形成。它随季节南、北移动达几十个纬度,活动范围约占地球的一半,是对大气环流影 响最大的气压带。
④1个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高空向两侧外流,引起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带。全球七个纬向气 压带排列规则,而且高、低压带交错分布。
气压带可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上下移动各约五度。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在理解三圈环流成因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简易记法。首先,掌握气压带的分布与名称。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高低压相间。第二,掌握风带名称、分布及风向。相邻两个气压带之间为风带,风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运用地转偏向力的知识来画风向。风带也是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第三,高气压带均为下沉气流,晴天为主;低气压带均为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但通过分析三圈环流成因可知,赤道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均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属于热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属于动力成因。第四,注意上图所绘的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时的风、压状况,而实际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第五,上图是假设地表均匀状况,而事实上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气压带、风带要复杂得多。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赤道低气压也随之南北移动,其他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南北移动。只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平均移动幅

度比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小得多。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为46°52′,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幅度约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