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崖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思茅崖豆为蝶形花科崖豆藤属(Millettia)常绿乔木,高达18-25m,胸径40cm。羽状复叶长达50cm;小叶纸质,长圆状披针形。总状圆锥花序腋生,长35-50cm;花冠白色。荚果线状长圆形,种子扁平。分布云南省思茅、临沧及西双版纳等地,生长于海拔500-1400m热带山沟雨林中。老挝、越南也有分布。

中文学名:

思茅崖豆

拉丁学名:

M. leptobotrya

别称:

窄序崖豆藤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目:

蔷薇目Rosales

亚目:

豆亚目 Leguminosineae

科:

豆科Leguminosae

属:

崖豆藤属Millettia

目录

形态特征地理分布

形态特征乔木,高18-25米;树皮灰色,粗糙。小枝初被褐色细毛,思茅崖豆(墨线图)

[1]

旋秃净,质脆易折断。羽状复叶长近50厘米;叶柄长5-6厘米,与叶轴同被微毛;托叶小,卵状三角形,长2-3毫米,早落;小叶3-4对,间隔(2-)3-5厘米,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12-25厘米,宽5-8厘米,先端尾尖,基部截形或钝,两面无毛,侧脉11-13对,近叶缘弧曲,细脉清晰,两面均隆起;小叶柄长6-8毫米;无小托叶。总状圆锥花序腋生,狭长,挺直,长35-50厘米,宽4厘米,被褐色细毛,花序轴近基部均生花,生花节圆锥形,长4毫米,花2-5朵着生节上;苞片与小苞片均微小,密被褐毛,线形,长约1毫米,脱落;花长1.1-1.3厘米;花梗短,长约2毫米;花萼钟状,长约5毫米,被细柔毛,萼齿三角形,稍短于萼筒;花冠白色,各瓣近等长,旗瓣无毛,圆形,宽约1.1厘米,基部戟形内卷,中央黄绿色,瓣柄短,无胼服体,翼瓣长圆形,圆头,基部具不明显小耳尖,龙骨瓣卵状镰形,先端粘连;雄蕊单体,对旗瓣的1枚基部分离;花盘浅,与萼贴生;子房线形,被绢毛,花柱成直角上弯,短于子房,柱头点状,胚珠3-5粒。荚果线状长圆形,长7-20厘米,宽3.5-4厘米,扁平,顶端喙尖,基部楔形,初被细毛,旋秃净,缝线不明显,瓣裂,果瓣革质,有种子1-3粒;种子黄色,有光泽,扁圆,凸镜形。花期4月。[1]

地理分布产云南(南部)。生于山坡疏林或常绿阔叶林中,海拔300-10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思茅。[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