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可考史料,辽西高跷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女儿河乡老艺人何玉祥和大薛乡三屯村老艺人朱焕荣口碑资料,辽西高跷秧歌在清朝中期就已经盛行,每年农历年三十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各村百姓自发的欢天喜地闹秧歌。各村的高跷秧歌相互走动,互相拜年。每支秧歌队每年都要演出20多场。辽西高跷秧歌的特点是跷高,最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最高的可达240公分。
1、辽西高跷的特点
辽西高跷发展至今,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跷高都在1米以上,特殊角色的跷高不受限制,最高可达。演员需坐在房檐上绑跷腿。因跷高且富弹性,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构成辽西高跷"大大舞"的基本动律。也因为跷高,辽西高跷秧歌形成了美、浪、俏、哏、逗等形态,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了辽西人的豪迈性格。
踩高跷讲究扔、跨、蹉、别、拧五字硬功,表演技巧分为搭肩、推磨、过网、打对、燕子翻身等高难度动作。走阵方式讲究"上装一条线,下装左右串",可形成"二龙吐须"、"三连环"、"四面斗"、"十字梅"、"龙摆尾"等多种花样,使表演场面更加火爆热烈。高跷秧歌无论上装还是下装,以及孙悟空、猪八戒、唐僧、青蛇、白蛇、许仙、傻柱子、小老妈等戏曲人物,都要求角色形神兼备,扭起来夸张浪漫,大扇大舞,又浪又哏。高跷秧歌的服装也很讲究,基本似古装戏服,上装为彩裙、花袄,头戴"花山";下装则彩衣、彩裤、彩带,以及小生道袍,头戴状元帽。手持道具是花扇和手绢,如果夜晚表演则手持花灯。
2、 辽西高跷的传承和现状
辽西高跷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当地及省内外有着广泛的群众影响。辽西高跷秧歌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一为家族传承,如大薛乡三屯村第一代传人朱秀峰(1840年出生)传了五代;二为师徒传承,如营盘乡范屯村第一代传人朱有余(1864年出生)传了四代;三为自然传承,由于辽西高跷秧歌深受群众喜爱,许多爱好者在不断观看演出中自学成才,成为新军。
但是,由于辽西高跷秧歌的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其表演技艺特别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特高高跷"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辽西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