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中国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1587年1月5日(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马镇南旸岐一个没落士绅家庭。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父亲徐有勉隐迹田园,母王氏豁朗节俭,能“贸布以易糈”。徐自幼聪慧过人,好读书。15岁博览祖遗“绛云楼”藏书,特好古今史籍、地志图经,萌远游五岳之志。18岁,父亲受群豪欺侮,忧愤而死。他决意不应科举,不入仕途,遍游名山大川。
作品名称:
游九疑山日记
创作年代:
明代
文学体裁:
散文
作者:
徐霞客
目录
作品原文作品注释作品赏析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二十四[1]雨止而云气蒙密。平明,由路亭西行,五里为太平营,而九疑司亦在焉[2]。由此西北入山,多乱峰环岫,盖掩口之东峰[3],如排衙列戟[4],而此处之诸岫,如攒队合围,俱中环成洞,穿一隙入,如另辟城垣。山不甚高,而窈窕回合,真所谓别有天地也。途中宛转之洞、卓立之峰、玲珑之石、喷雪惊涛之初涨,潆烟沐雨之新绿,如是十里,而至圣殿。圣殿者,即舜陵也。余初从路岐望之,见颓垣一二楹,而路复荒没,以为非是,遂从其东逾岭而北。二里,遇耕者而问之,已过圣殿而抵斜岩矣[5]。
遂西面登山,则穹岩东向高张,势甚宏敞。洞门有石峰中峙,界门为两[6],飞泉倾坠其上,若水帘然。岩之右,垂石纵横,岩底有泉悬空而下,有从垂石之端直注者,有从石窦斜喷者,众隙交乱[7],流亦纵横交射于一处,更一奇也。其下复开一岩,深下亦复宏峻,然不能远入也。岩后上层复开一岩,圆整高朗,若楼阁然,正对洞门中峙之峰,两瀑悬帘其前,为外岩最丽处。其下有池,潴水一方[8],不见所出之处,而水不盈。池之左复开一门,即岩后之下层也。由其内坠级而下,即深入之道矣。余既至外岩,即炊米为饭,为深入计。僧明宗也,曰:“此间胜迹,近则有书字岩、飞龙岩,远则有三分石。三分石不可到,二岩君当先了之,还以余晷入洞[9],为秉烛游,不妨深夜也。”余颔之[10]。而按志求所谓紫虚洞,则兹洞有碑称为紫霞,俗又称为斜岩,斜岩则唐薛伯高已名之[11],其即紫虚无疑矣。求所谓碧虚洞、玉琯岩、高士岩、天湖诸胜,俱云无之。乃随明宗为导,光探二岩。
出斜岩北行,下马蹄石,其阴两旁巉石嵯峨,叠云耸翠,其内乱峰复环回成峒[12]。盖圣殿之后,即峙为箫韶峰,箫韶之西即起为斜岩。山有岭界其间。岭北之水,西北流经宁远城,而下入于潇江,即舜源水也。岭南之水,西北流经车头,下会舜源水而出青口,即潇水也。箫韶、斜岩之南北,俱乱峰环峒,独此二峰之间,则峡而不峒,盖有岭过脊于中[13],北为宁远县治之脉也。马蹄石南,其峒完整,问其名,为九疑洞。余疑圣殿、舜陵俱在岭北,而峒在岭南,益疑之。已过永福寺故止,础石犹伟,忆犁为田。又南过一溪,即潇水之上流也。转而西共三里,入书字岩[14]。岩不甚深,后有垂石天矫,如龙翔凤翥。岩外镌“玉琯岩”三隶字,为宋人李挺祖笔。岩右镌“九疑山”三大字,为宋嘉定六年知道州军事莆田方信孺笔[15]。其侧又隶刻汉蔡中郎《九疑山铭》[16],为宋淳祐六年郡守潼川李袭之属郡人李挺祖书[17]。盖袭之既新其宫,因镌其铭于侧,以存古迹。后人以崖有巨书,遂以“书字”名,而竟失其实。始知书字岩之即为玉琯,而此为九疑山之中也。始知在箫韶南者为舜陵,在玉琯岩之北者为古舜祠。后人合祠于陵,亦如九疑司之退于太平营,沧桑之变如此。土人云:永福(寺)昔时甚盛,中有千余僧常住,田数千亩,是云永福即舜陵。称小陵云:义以玉琯、舜陵相迫,钦癸绎扰,疏请合祠于陵。今舜陵左碑,俱从永福移出。后玉琯古祠既废,意寺中得以专享,不久,寺竟芜没,可为废古之鉴。
余坐玉琯中久之,因求土人导往三分石者。土人言:“去此甚远,俱瑶窟中[18],须得瑶人为导。然中无宿处,须携火露宿乃可。”已而重购得一人,乃平地瑶刘姓者[19],期以明日晴爽乃行。不然,姑须之斜岩中[20]。乃自玉琯还,过马蹄石之东,入飞龙岩。岩从山半陷下,内亦宽广,如斜岩外层之南岩,有石坡中悬,而无宛转之纹。岩外镌“飞龙岩”三字,岩内镌“仙楼岩”三字,俱宋人笔。
出洞,复逾马蹄石,复共三里而返斜岩。明宗乃出火炬七枚,与顾仆分携之,仍爇炬前导[21]。始由岩左之下层捱隙历磴而下[22],水从岩左飞出,注与人争级,级尽路竟,水亦无有。东向而入,洞忽平广。既而石田鳞次[23],水满其中,遂塍上行[24],下遂坠成深壑。石田之右,上有石池,由池涉水,乃杨梅洞道也。舍之,仍东下洞底。既而涉一溪,其水自西而东,向洞内流。截流之后,循洞右行,路复平旷,洞愈宏阔。有大柱端立中央,直近洞顶,若人端拱者[25],名曰“石先生”。其东复有一小石竖立其侧,名曰“石学生”,是为教学堂。又东为吊空石,一柱自顶下垂,半空而至,其端反卷而大。又东有石莲花、擎天柱,皆不甚雄壮。于是过烂泥河,即前所涉之下流也。其处河底泥泞,深陷及膝,少缓,足陷不能拔。于是循洞左行,左壁崖片楞楞下垂[26],有上飞而为盖者,有下庋而为台者[27],有中凹而为床,为龛者,种种各有名称,然俚不足纪也。南眺中央有一方柱,自洞底屏立而上,若巨笏然。其东有一柱,亦自洞底上穹,与之并起,更高而巨。其端有一石旁坐石莲上,是为观音座。由此西下,可北绕观音座后。前烂泥河水亦绕观音座下西来,至此南折而去。洞亦转而南,愈宏崇,游者至此辄止,以水深难渡也。余强明宗渡水,水深逾膝,然无烂泥河泞甚。既渡,南向行,水流于东,路循其西,四顾石柱,参差高下,白如羊脂,是为雪洞,以其色名也。又前为风洞,以其洞转风多也。既而又当南下渡河,明宗以从来导游,每岁不下百次,曾无至此者。故前遇观音座,辄抽炬竹插路为志,以便归途。时余草履已坏,跣一足行[28],先令顾仆携一緉备坏者[29],以渡河水深,竟私置大士座下,不能前而返。约所入已三里余矣。闻其水潜出广东连州,恐亦臆论,大抵入潇之流,然所进周通,正无底也。还过教学堂,渡一重河,上石田,遂北入杨梅洞。先由石田涉石池,池两崖石峡如门,池水满浸其中,涉者水亦逾膝,然其下皆石底平整,四旁俱无寸土。入峡门,有大石横其隘。透隘入,复得平洞,宽平广博。其北有飞石平铺,若楼阁然,有隙下窥,则石薄如板,其下复穹然成洞,水从下层奔注而入,即前烂泥诸河之上流也。洞中产石,圆如弹丸,而凹面有猬纹[30],“杨梅”之名以此。然其色本黄白,说者谓自洞中水底视,皆殷紫,此附会也。此洞所入水,即岩外四山洼注地中者。此坞东为箫韶峰,西即斜岩,南为圣殿西岭,北为马蹄石,皆廓高里降[31],有同釜底,四面水俱潜注,第不见所入隙耳[32]。出洞,已薄暮,烧枝炙衣,炊粥而食,遂卧岩中。终夜瀑声、雨声,杂不能辨,诘朝起视[33],则阴雨霏霏也。
此岩之瀑,非若他处悬崖泻峡而下,俱覆石之底,悬穿窦下注,若漏卮漏斗然[34]。其悬于北岩上洞之前者,二瀑皆然而最大;其悬于右岩洼洞之上者,一瀑而有数窍,较之左瀑虽小,内有出自悬石之端者一,出于石底之窦而斜喷者二,此又最奇也。
二十五日……
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是日仍观瀑炙薪于岩中,而云气渐开,神为之爽。因念余于此洞有缘,一停数日,而此中所历诸洞,亦不可无殿最顺序[35],因按列书之为永南洞目[36]。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莲花洞第三,江华;狮岩第四,江华;朝阳岩第五,永州;澹岩第六,永州;大佛岭侧岩第七,江华;玉琯岩第八,九疑;华岩第九,道州;月岩南岭水洞第十,道州;飞龙岩第十一,九疑;麻拐岩第十二,江华。此外尚有经而不胜书,胜而不及到者,不罄附于此。
二十八日,五鼓,饭而候明。仍过玉琯南觅导者。其人始起炊饭,已乃肩火具前行。即从东上杨子岭,二里登岭,上即有石,人立而起,兽蹲而龙蝘,其上皆盘突。从岭上东南行坳中,三里,皆奇石也。下深窝,有石崖嵌削,青玉千丈,四面交流,捣入岩洞,坠巨石而下,深不可测,是名九龟进岩,以窝中九山如龟,其水皆向岩而趋也。其岩西向,疑永福旁透岩而出者,即此水也。又东南三里,越一岭,为蟠龙峒水口,峒进东尚深,内俱高山瑶。又登岭一里,为清水潭。岭侧有潭,水甚澄澈。其东下岭,韭菜原道也。又东南二里,渡牛头江。江水东自紫金原来,江两崖路俱峭削,上下攀援甚艰。时以流贼出没,必假道于此,土人伐巨枝横截崖道,上下俱从树枝,或伏而穿其胯,或骑而逾其脊。渡江即东南上半边山,其东北高山为紫金原,山外即蓝山县治矣。其西南高山为空寮原,再南为香炉山。空寮原山上有白石痕一幅,上自山巅,下至山麓,若悬帛然,土人谓之“白绵紬”。香炉山在玉琯岩南三十里,三分石西北二十里,高亚于三分石,顶有澄潭,广二三亩,其中石笋两枝,亭亭出水三丈余,疑即《志》所称天湖也。第《志》谓在九疑麓,而此在山顶为异,若山麓则无之。由半边山上行五里,稍下为狗矢窝。于是复上,屡度山脊,狭若板筑[37],屡涉山顶,下少上多,共东南五里而出鳌头山。先是积雾不开,即半边、鳌头诸山,近望不及,而身至辄现。至是南眺三分石,不知所在。顷之而浓云忽开,瞥然闪影于高峰之顶,与江山县江郎山相似[38],一为浙源[39],一为潇源,但江即高矗山半,此悬万峰绝顶为异耳。半边、鳌头二山,其东北与紫金夹而为牛头江,西南与空寮、香炉夹而为潇源江,即三分石水。此乃两水中之脊也。二水合于玉琯东南,西下鲁观与蒲江合,始胜如叶之舟而出大洋焉。由鳌头东沿岭半行,二里始下。三里下至烂泥河,始得水而炊,已下午矣。由烂泥河东五里逾岭,岭侧小路为冷水坳,盗之内薮也。下岭三里为高粱原,乃蓝山西境,亦盗之内薮也。此岭乃蓝山、宁远分界,在三分石之东,水亦随之。
余往三分石,下烂泥河,于是与高梁原分道。折而西南行,又上一岭,山花红紫斗色,自鳌头山始见山鹃蓝花。至是又有紫花二种,一种大,花如山茶;一种小,花如山鹃,而艳色可爱。又枯树间蕈黄白色,厚大如盘。余摘袖中,夜至三分石,以箐穿而烘之,香正如香蕈。山木干霄。此中山木甚大,有独木最贵,而楠木次之。又有寿木,叶扁如侧柏,亦柏之类也。巨者围四、五人,高数十丈。潇源水侧渡河处倒横一楠,大齐人眉,长三十步不止。闻二十年前,有采木之命,此岂其遗材耶!上下共五里而抵潇源水。其水东南从三分石来,至此西去,而经香炉山之东北以出鲁观者。乃绝流南渡,即上三分岭麓。其岭峻削不容足,细径伏深箐中,俯首穿箐而上,即两手挽之以移足。其时箐因夙雾林漓,既不能矫首其上,又不能平行其下,惟资之为垂空之繘练[40],则甚有功焉。如是八里,始渐平。又南行岭上二里。时夙雾仍翳,望顶莫辨,而晚色渐合,遂除箐依松,得地如掌。山高无水,有火难炊。命导者砍大木积而焚之,因箐为茵[41],因火为帏[42],为度宵计。既暝,吼风大作,卷火星飞舞空中,火焰游移,倏忽奔突数丈,始以为奇观。既而雾随风阵,忽仰明星,忽成零雨,拥伞不能,拥被渐湿,幸火威猛烈,足以敌之。五鼓雨甚,亦不免淋漓焉。[1]
作品注释[1]二十四日:指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三月二十四日。
[2]九疑司:即九疑巡检司,为掌管当地治安的机构。
[3]掩口:地名,即掩口营。
[4]排衙:旧时长官升座,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见,分立两旁,称“排衙”。列戟:旧时宫庙、官府及显贵之家排列在门前架上的木制戟。
[5]斜岩:即紫霞岩。
[6]界门为两:将门一分为二。
[7]众隙交乱:众多石缝交错杂乱。
[8]潴水:水停聚。
[9]余晷(guǐ):剩余的时间。晷:古代用来观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
[10]余颔之:我点头同意。
[11]薛伯高:唐元和间官道州刺史,游九疑山,改紫霞岩名为斜岩。
[12]峒:四周高中间低的田洞。
[13]盖有岭过脊于中:是因为有岭脊穿过其中。
[14]书字岩:即玉琯岩。传说西王母曾来此献玉琯,故名。
[15]嘉定:南宋宁宗年号,嘉定六年为公元1213年。知道州:知,主持,主管。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宁远为其所属。
[16]蔡中郎: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曾官中郎将。
[17]淳祐:南宋理宗年号。淳祐六年即公元1246年。属:通“嘱”,嘱托,嘱咐。
[18]瑶窟:瑶族人聚住的地方。
[19]平地瑶:相对山地瑶而言,指生活在平地地域的瑶民。
[20]须:等待、停留。
[21]爇(ruò):烧,点燃。
[22]捱隙:靠着石缝。捱,通“挨”。
[23]石田:微型喀斯特地貌,形同水田,石埂由钙华沉积而成。
[24]塍(chéng):田埂,小堤。
[25]端拱:端坐拱手。
[26]楞楞:即“棱棱”,有棱角。
[27]庋(guǐ):放东西的架子。
[28]跣(xiǎn):赤脚。
[29]緉(liǎng):一双(鞋)。
[30]猬纹:刺猬遇敌时卷曲成球,身多纹路,称猬纹。
[31]廓高里降:外围高,里面低。廓:外周,外部。
[32]第:但,只是。
[33]诘朝:明旦,明天早晨。
[34]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35]无殿最顺序:没有最后和最先的顺序。
[36]永南洞目:永州南部岩洞的排列目录。
[37]狭窄板筑:狭窄得象用木板筑起的土墙一样。
[38]江山县:今属浙江省,位于浙江和江西的交界处。江郎山:又称三爿石,在江山城东南五十里,三石拔地如笋,石呈五色。
[39]浙源:浙江。
[40]资之:利用它。繘练:井上汲水用的绳索。
[41]因箐为茵:用草丛作座垫。
[42]帏(wéi):同帷,帐子,罗帷。[1]
作品赏析本诗选自《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徐霞客丁丑年(1637)三月初十,过浯溪后经永州、双牌、道州、江华、复返道州东南部,于三月二十四日进入九疑山。他在九疑山进行了广泛考察,于四月初二日离开宁远进入蓝山境内。足迹踏遍紫霞岩、玉琯岩、飞龙岩、三分石、永福寺旧址、舜陵,为时8天。其中在紫霞岩洞中住四晚,三分石山上露宿一晚。他对石灰岩洞的考察有偏爱,执火深入紫霞岩洞中仔细观察、详细记录,探究岩洞中水流的来源去向。不住民家住岩洞,“闲则观瀑、寒侧煨枝,饥则炊粥”,为探求自然山水奥秘,艰苦卓绝,矢志不移。为了寻找三分石,多次迷路,费尽周折,风餐露宿。前人讹传三分石“东南之水下广东,西南之水下广西,西北之水下湖广”,徐霞客终于来到三分石下的涧谷,方才明白三分石得名,是由于“石分三歧”,即石的上部分叉成三峰,三分石下的水最后都注入湘江,从而解决了地理学上的一宗悬案。[1]
作者简介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中国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1587年1月5日(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马镇南旸岐一个没落士绅家庭。祖父以上四世均有文名,父亲徐有勉隐迹田园,母王氏豁朗节俭,能“贸布以易糈”。徐自幼聪慧过人,好读书。15岁博览祖遗“绛云楼”藏书,特好古今史籍、地志图经,萌远游五岳之志。18岁,父亲受群豪欺侮,忧愤而死。他决意不应科举,不入仕途,遍游名山大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