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垦单7号是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1992年用外引系K10作母本、自选系佳5作父本杂交选育成的玉米单交种,代号佳试13。1993~1994年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内试验,1995~1998年完成了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全过程。1999年参加了全国特早熟玉米联网试验,在山西省农科院、新疆农垦科学院、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大范围试验中,垦单7号产量分别居第2、6、4、4位,并具有早熟高产、品质好、适应性广等特点。2000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垦单7号。
产量表现:1993~1994年院内品比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0600kg,比东农248平均增产21.9%;1994年异地鉴定试验,公顷产量12093kg,比东农248增产20.6%。1995、1996、1998年参加黑龙江省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3年13点次平均公顷产量7263kg,比东农248平均增产9.1%。1997~1998年参加黑龙江省玉米杂交种生产试验,2年9点次平均公顷产量7858kg,比东农248增产12.4%。1999年参加全国特早熟玉米杂交种联网试验,在山西省农科院(文水县)试验,公顷产量10530kg,比承单3号增产21.0%,在试验的14份材料中排第2位;在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试验,公顷产量4934kg,比承单3号增产33%,在试验的15份材料中排第6位;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延寿县)试验,公顷产量8120kg,比龙单16增产12.4%,在试验的15材料中排第4位;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佳木斯市)试验,公顷产量8704kg,比龙单16增产12.5%,在试验的16份材料中排第4位。
品种特征特性:植物学特征:株高250cm,穗位高90cm,叶鞘紫色,叶色深绿,株型收敛,叶片挺直,穗上节间长,茎秆粗壮,根系发达。花丝红色,花药粉红色,雌雄发育协调。生物学特性:种子发芽势强,早期发苗快,出苗至成熟为111d,生育期间需活动积温2300℃左右。经济性状:果穗筒形,穗长21.6cm,穗粗4.9cm,穗行数16~18行,行粒数42粒左右。子粒中齿型,黄色,子粒深1.15cm、宽0.92cm、厚0.43cm,百粒重30g左右,容重766g/L。穗轴红色。品质:经黑龙江省农科院化验中心分析:子粒含蛋白质9.95%,淀粉69.98%,赖氨酸0.29%,脂肪4.81%。子粒色泽好,角质高,商品品质好。抗性:1997~1998年经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大斑病2级;自然发病率:大斑病0~1级,丝黑穗病0~1.6%,较抗茎腐病。
栽培要点及适宜种植区域:垦单7号适宜密植,公顷保苗4.7~5.3万株。种肥公顷施磷酸二铵150kg、氯化钾45kg,追肥公顷施尿素185kg,氮、磷、钾比例为(1.5~2):1:0.5,可获得公顷9200kg以上的产量。为防治病虫害,确保全苗,播种前种子要用种衣剂进行拌种。该品种种植区域较宽,适宜在黑龙江省第2、3积温带西部平原、丘陵区种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