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郡富强指数中郡富强指数是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提出的一个用于表示区域相对富裕程度的指数,主要包括居民富强指数,统筹发展指数,地区富强当量.[1]
[1]中郡富强指数的计算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用中郡富强指数来表示,中郡富强指数体现了地区的强国富民情况,中郡富强指数的计算过程是:
①利用公开的资料,整理、甄别、核实每一个参与监测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客观性。
②数据标准化处理。用每个地区的原始数据与全国的人均数据的比值来无量纲化处理。
③本课题监测评价中采用综合指数分析和分类坐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目的是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
把指标分为居民富裕集合(居民收支类、公共服务类)和统筹发展集合(地区发展类、财政统筹类)等二集合四类,每类选取主要的指标,进行相应的分析,最后综合评价。采用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坐标,分析不同类型地区的相对富裕程度特征。[2]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中郡富强指数)等级依据指数大小分A﹢、A级、A﹣级、B级等四级,各级规范:
A﹢级:125以上,全国相对发达地区
A级:125-100,全国中等偏上地区
A﹣级:100-75 ,全国中等偏下地区
B级:75以下,全国相对落后地区
A级和A﹣级是全国中等水平。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分I、II、III、IV类,各类规范:
I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II类:居民富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III类:居民富裕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发展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IV类:居民富裕指数和统筹发展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中郡富强指数相对发达地区中国相对富裕程度地图
[3]
“第三届全国相对富裕地区”排行日前出炉,前十名的地区依次是:广东东莞市、新疆克拉玛依市、江苏苏州市、广东佛山市、江苏无锡市、广东珠海市、广东中山市、浙江舟山市、浙江温州市、江苏常州市。与历届评价方法类似,第三届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依旧是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坐标,全面考察居民收入、消费、储蓄、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财政调控能力等。
据中国经济网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地市州盟共有318个,其中地级市268个、地区17个、自治州30个、盟3个,这其中不包括19个直辖市和副部级城市。而全国相对富裕地区就是中郡富强指数为A+级Ⅰ类地区,共计42个,占总数的13.21%;人口1.64亿,占全国地市州盟总人口14.85%。相对富裕地区在省市区分布情况为:安徽3个,福建2个,甘肃1个,广东5个,河北1个,河南1个,黑龙江1个,湖南1个,江苏5个,辽宁2个,内蒙古5个,山东10个,山西1个,新疆2个,浙江7个。由此可见,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呈网络分布,在其他地区呈点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