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名称】重庆市綦江中学
【建校时间】1909年
【綦中校训】四十年代校训:持身以谨 对人以诚 治学以恒 立事以勤
九十年代校训:勤奋 求实 开拓 致知
现在校训:人人发展,发展人人
【学校简介】重庆市綦江中学创建于1909年,原系四川省重点中学,现为重庆市命名的首批重点中学。学校位于渝黔高速公

路旁的綦江县府在地古南镇,学校占地81083平方米,校舍面积49554平方米,现有70个教学班,4000余名学生。学校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楼堂恢宏,草碧树翠,鸟鸣花艳,四季飘香,是莘莘学子向往的一方净土。
学校现有207名专任教师, 有特级教师2人,高、中级教师123人,获全国、省(市)荣誉称号的9人,参加研究生进修的教师占45% 。学校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实验学校,近年来承担了全国、省(市)级科研课题10个,获市级以上教研改革成果奖6项。近年来,参加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共15人。近四年来,在重庆市各种优质课竞赛中,8位教师喜获一、二等奖;教育教学科研蔚然成风,教师先后在国家、省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0篇,充分显示了雄厚的师资力量。
学校新建400米8塑胶跑道人造草坪标准田径运动场、科技教学大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学生多功能活动中心、70间数字投影多媒体教室、耗资达百万的校园网;拥有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电脑室、课件制作室、植物园等完备的教学设施,;新改造的理化生实验室超过国家规定的一类标准,硬件设施日臻完备。
在“发展人人,人人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1年高考上线608人,上线率达 91.3% ,其中,本科上线人数367,上重点线人数178; 2002年高考再攀新高,上线人数644人,上线97.8%, 上本科线人数462人,上重点线人数200人;2003年高考再创辉煌,上线数674人,上线率 97.5%。綦江中学建校七十多年来,已为高校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人才辈出,桃李如云,蜚声海内外。近五年,学生在全国性比赛中获一、二等奖68人(次),在市级比赛中155人(次)获一、二等奖。学校始终把握时代脉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艺体节、文学社、英语沙龙、科技活动月、心理咨询室及各类兴趣活动异彩纷呈。近四年中80人(次)获市体育竞赛前8名,6人获第一名,许多同学进入艺术院校深造。
綦江中学以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绩,高水平的教职工队伍,高层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式的管理、军队式的纪律、花园式的校园、家庭式的温暖铸就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品牌,坚持着“发展人人,人人发展”的办学理念。綦江中学优良的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德育先进单位”、“重庆市社会主义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卫生先进单位”、“重庆市植绿、护绿先进单位”、“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电子化、规范化考点”等数十项殊荣。
綦中人正继承和发扬“勤奋”、“求实”、“开拓”、“致知”的优良传统,为把綦江中学建成巴渝名校而努力奋斗!
【百年简介】綦江中学建校一百年简介
(1910—2010)
重庆市綦江中学位于綦江县古剑山麓,它背靠川黔公路(210国道),面拥綦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半岛。学校依山傍水,草碧树翠,鸟语花香,莘莘学子在这里吮吸着现代教育的营养甘露,茁壮成长。继1997年市级首批重点中学授牌后,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德育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成都军区国防生源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学校诞生的背景及时间
重庆市綦江中学最早叫“綦江中学堂”。清末废科举,兴新学。光绪29年(1903年)《奏定中学堂章》规定:“中学堂定章各府必设一所,如能州县皆设一所最善。”綦人适逢其时,由赴日考察教育归来的屈荪坞(一说屈厚荃)、张华廷、田斗寅、伍睿祥等发起,得到有识之士王浒平、张维汉等人的响应,在县政府杨晴霄等人的支持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中街考棚(今古南镇中山路小学)成立,命名为“綦江中学堂”。成立之时,特请张华廷手书“中学堂”匾额一块悬挂于“考棚”(校址)门首,这就是綦江中学的前身,屈荪坞为第一任校长(当时称“堂长”)。
二、学制及课程设置
中学堂设正科一班,预科一班。高、初中不分段,学制为五年。
开设修身、经学、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课程。
三、办学宗旨:革新教育,培养乡梓人才。
1911年10月(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学堂”一岁即停办。
四、中学堂的更名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令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同年9月教育部成立,随即颁布《普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代教育进行改革,如将“学堂”改为“学校”,“堂长”改称“校长”(清末学校一律称“学堂”,如“中学堂”、“小学堂”,私立的称私塾,管理学校的称“堂长”或“督监”),但直到民国政府8年(1919年)才正式下令实施。
1925年(民国十四年),綦江中学堂得以恢复,更名为“綦江中学校”,学制为初高中各三年,原修身课改为公民课,增设博物、理化等课程。因理化、英文老师缺乏,规定的课程未完全开足。一年后,因经费支绌而停办。民国十五年(1926年),时局动荡,军阀混战,綦江土匪频仍,学校难于恢复。
1927年(民国十六年),四川防军二十一军军长刘湘委任孙一中为綦江教育局长,孙一中乃柬邀全县教育界人士集议,向刘湘呈请,得到川康督办秘书长刘鸿业之助,以附加契税和屠宰税为基金,恢复綦江中学校。校址仍在中街考棚(今中山路小学),孙一中兼任校长,是年招生一个班,初基始定。
1928年(民国十七年)春,孙一中奉调任川康督办公署政务视察员,由黄晴初继任校长。黄校长垫支三百余元办学一年,因经费缺乏,招生困难,学校再一次停办。
1929年(民国十八年),时局变面,邑人意见分歧,主张停办。
1930年(民国十九年),綦江县长吴国义呈上峰批准,在綦江县立第一小学内,附设初中男生一个班,次年再招收男生一个班,由该小学校长田斗寅兼管。同时还在县立第一女子小学附设初中班,招收女生。这两个班形成了綦江中学的第一、二班。据綦江县立第一小学校长田斗寅在《日知杂录》中说县里“推余长校”,故田斗寅为这一时期綦江中学校长。后又因经费困难,再度停办。
1932年(民国廿一年),孙一中又奉刘湘之令,再任校长。将县立第一小学初中班改建为“綦江县立初级中学校”。当年招生男生一个班,为綦中第三班。此时,全校共三个班,90人,教职工12人,改校名为“綦江县立初级中学校”。
1933年(民国廿二年)春,县立第一女子小学附设初中班,因经费困难,教师缺乏停办。
1936年(民国廿五年)春,省教育厅派许仁接任校长,呈请教育厅,增设女生部,男女生分部编班授课,招收男生中七班,女生中一班。是年始制定綦中校旗、校歌、校徽。从1910年起至1938年(民国廿七年)止,校址一直在中街考棚(今古南镇中山路小学),中一班到中六班的学生均在这个老校址毕业(学生名单附表)。
1939年(民国廿八年),因避日机空袭,校址几度搬迁,先后迁徙永新张家沟、北渡南山坪,城里的城隍庙(现县粮食局内)。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起,始在城西官山坡(即欧家湾,今实验中学)修建数幢木架瓦盖平房作为固定校址,并设女生部于连城庄。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吴克家接任校长,应各方之企,增设高中班。此时高中男女生共50余人,更校名为“綦江县立中学校”(因属完中),并制题校训“持身以谨,对人以诚;治学以恒,立事以勤”。全校学生除上正课外,初步开展了球类、越野、演讲、生产、壁报、歌咏等课外活动。高中校舍建成后,用余屋一间陈列书报,供师生阅读。
1949年(民国卅八年)11月27日,綦江解放,解放军接管了学校。此时,学校共15个班,在校生566人,高中3个班,学生121人,初中12个班,学生445人,教职工47人。
綦江中学从1910年成立至1949年,其间虽几起几落,断断续续,几迁校址,数易校名,但学校的体系始终未变,共办初中男生班到第三十班,毕业24个班,约1000人;初中女生共办到第二十班,毕业14个班,近300人。
五、綦江中学的新生和发展(1949-2010)
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派姚大年任校长,接管綦江中学。姚大年是解放后的第一任校长。
1950年3月,奉川东行署指示,改校名为“川东区綦江中学校”。在欧家湾(现实验中学)扩建运动场,整修校舍,校容校貌大为改观。
1951年,由欧家湾(现实验中学)迁到现校址(新山村48号),上级拨款建成红砖楼 (内有五间教室、十间办公室、一间会议室)和青砖平房(内有四间教室、两间教员办公室)。
1952年,恢复高中招生。改春秋始业为秋季始业。
1952年,更校名为“四川省綦江中学校”。
1954年,上级再次拨款建成“五四”教学大楼(共有教室16间)和可容320人的女生宿舍。
1959年,綦江划归四川省重庆市管辖,更校名为“四川省重庆市綦江中学校”。
1960年,国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又拨款建成六零教学楼(共有教室12间,两楼一底)和可容500多人的男生宿舍。
1966年,全校占地面积达150多亩,建筑面积近一万平方米。课桌、黑板全部换新,图书馆、实验室拥有价值三十多万元的设备,高初中理化生课全部皆开设实验。
1988年,更校名为“四川省綦江中学”,为四川省重点中学。
1997年,重庆直辖,学校随即更名为“重庆市綦江中学”,为直辖市首批重点中学。是年学校用于电化教学和文印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共34万余元。新设语音教室,可供外语、语文、音乐等学科上课。18个班开设了微机课,配有专职教师二人,对近百名教师进行了计算机使用方法的培训。学校购进一台一体化印刷机,教学资料的印刷得到解决。新图书室和资料室,面积共2436平方米,馆外绿树成荫,室内设施完善,光线充足,空气清新。1995至1996年,用于购书之费用达12.8万余元。目前藏书近五万册,报刊杂志120余种,凡《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所列24类书目几乎都有。
到2009年,学校占地128039平方米,校舍面积66631平方米,有初、高中8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500余人,教职员工330多人。
六、参考资料
1、县志《中学教育》
2、《民国三十二年四川省中等教育调查表》
3、綦江县文史资料
4、綦江中学校志
5、近代史
【隶属关系】1.中学堂(綦江中学前身) 清宣统二年----三年(1910---1911) 属清朝綦江县管辖
2.綦江中学校 1927---1932年 属国民政府綦江县教育局管辖
3.綦江县立初级中学 1932---1947年 属国民政府綦江县教育局管辖
4.綦江县立中学 1947---1950年3月 其中1947---1949年11月,属于国民政府綦江教育科管辖,1949年11月---1950年3月属綦江县人民政府文教科领导 (1947年学校成立高中部故改名)
5.川东区綦江中学 1950年3月---1954年4月 属重庆市教育局和綦江县教育局领导
6.四川省綦江中学 1954年4月---1969年1月 先属四川省教育厅和江津专署,后属重庆市教育局和綦江县文教科领导
7.四川省綦江中学校革命委员会 1969年1月---1978年上期 属于綦江县革命委员会领导
8.四川省綦江中学 1978年下期---1997年3月 属省市县教育部门领导
9.重庆市綦江中学 1997年6月18日起 属重庆市,綦江县教育部门领导 (重庆成立中央直辖市)
【历任校长】任 别
校 长
任 职 时 间
第一任
屈孙坞(一说屈厚荃)
1910---1911
第二任
田斗寅
1925---1926
第三任
孙一中
1927---1928.8
第四任
黄晴初
1928.8---1929.8
第五任
田斗寅
1930.8---1932
第六任
孙一中
1932---1936
第七任
许仁
1936.3---1938.3
第八任
田慕寒
1938.3---1939.3
第九任
桂长城
1939.3---1941.8
第十任
刘仕錡
1941.8---1943.8
第十一任
邓康彬
1943.8---1944.8
第十二任
刘鹤笙
1944.8---1945.8
第十三任
吴克家
1945.8---1949.11
第十四任
姚大年
1950.3---1953.6
第十五任
曹曙中(代理)
1953.6---1954.7
第十六任
程宏远
1954.7---1961.9
第十七任
1961.9---1962.9
第十八任
1962.9---1966.6
第十九任
邵世文主持工作
1966.2---1967
第二十任
何云辉等先后任革委会主任主持工作
1967---1970.12
第二十一任
邵世文主持工作
1971.1---1972.10
第二十二任
陆志轩主持工作
1972.10---1974.8
第二十三任
赵应南主持工作
1974.8---1978.7
第二十四任
程英才
1978.8---1981.8
第二十五任
卢永忠
1981.8---1983.7
第二十六任
伍龙驹
1983.8---1985.4
第二十七任
任汉钦
1985.4---1991.7
第二十八任
王朝荣
1991.8---1999.8
第二十九任
陈文健
1999.8---2003.12
第三十任
叶雨
2004.3---2007.6
第三十一任
刘玉才
2007.6至今
【著名校友】朱明纶: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著名教授
封思毅:台湾研究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学术思想的著名学者
苟文能: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主任,教授
孟乔生:加拿大航海企业家
邱仲奇:曾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馆外交官,定居美国西雅图,1987年回母校设立“邱仲奇奖学金”
杨与岭:台湾大法官,著名法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