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仁祖李倧

李倧(1595 – 1649),字和伯,号松窓,潜邸时所称
在位:1623年-1649年
李氏朝鲜第十六代君主,庙号仁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
王位继承
前任君主光海君李珲
继任君主朝鲜孝宗李淏
生平
万历二十三年(宣祖二十八年,1595)十一月七日出生于黄海道的海州城。父亲为宣祖大王第五子,定远君李琈。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封绫阳都正,寻封绫阳君。
政治简历
天启三年(1623)三月十二日,朝鲜发生宫廷政变。西人党的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在仁穆王后和新崛起的南人党势力的协助下,召集军队在绫阳君的别墅内会合,打入庆云宫,发动宫廷政变。三月十三日晨,绫阳君李倧即位于庆云宫之别堂。是为李朝仁祖。仁祖即位后,光海君的亲信——大北派的李尔瞻、郑仁弘等被赐死,光海君和家人被流放到乔桐岛。
后金努尔哈赤为避免两面作战,对朝鲜采取拉拢的政策,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鲜投书,希望朝鲜与明朝脱离关系,与后金结盟。但是朝鲜不为所动,仍然支持明朝,反对后金。
1636年丙子(明崇祯九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积累近10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朝鲜臣僚纷纷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
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极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决定举兵再征朝鲜。该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王京城下。京畿之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仁祖再次将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则率领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山城等待各路勤王军的到来,同时派出崔鸣吉等人赴清营谈判,拖延时间。朝鲜请和书中写道“朝鲜国王谨上言于大清宽温仁圣皇帝:小邦获戾大国,自速兵祸,栖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约,恤小邦生灵之命,容令小邦改图自新,则小邦之洗心从事,自今始矣。必欲穷兵,小邦理穷势极,以死自期而已”云云。皇太极见朝鲜君臣求和之切,毫无斗志,乃对其迫降,下令清军包围南汉山城,伐木列栅,绕城驻守,山城内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充饥。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朝鲜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经爬到南汉山城的南门,看到城下清军黑压压一片,不禁长叹。清军在望月峰上升白旗书招降二字,又致书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则复书“重围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请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盖以礼有不可废,而兵威亦可怕也……”。见朝鲜方面还在纠缠于出城投降的细节,不耐烦的皇太极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时清军又攻占了江华岛,俘虏王妃、王子、宗室76人,消息传来,见大势已去,仁祖只好求和。
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领群臣出南汉山城,徒步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皇太极降旨赦之。双方筑坛盟誓,朝鲜去明年号,缴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时贡献,并送质子二人。此外,朝鲜朝廷中主战最坚决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被清军索要,在沈阳就义,号称“三学士”。此役为朝鲜历史上著名的“丙子虏乱”。清朝班师途中顺势攻陷皮岛,拔除了明朝在辽东沿海的最后一颗钉子。
丙子虏乱之后,朝鲜成为清朝的附属国。世子李溰长居沈阳,另外一质子则由凤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轮流担任。同时朝鲜还要岁贡黄金百两、白银千两、白苎布200匹、各色绵细2000匹、各色细麻布400匹、各色细布万匹、米万包等等。
具有高度发达的儒家文明、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落后的山林狩猎民族建立起来清朝的藩属国,在当时的朝鲜是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虏乱对朝鲜社会、文化的冲击非常大。国王和两班的权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征索也加重了朝鲜的负担。经济掠夺、政治欺压、文化差异,使得终朝鲜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绪一直都是社会思潮的主流。
丙子虏乱之后,李朝开始了社会恢复时期。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的汉城宫室和城防建筑得到了修复。在最主要的粮食产地,南方的全罗、庆尚、忠清三道(三南),实行了新的田税法。同时允许人们纳粮赎罪。国防方面,以海防(防日)和北防(防清)为重点,设立了总戍厅和守御厅。政治方面,以金自点为首的洛党开始得势,朝鲜又陷入无休无止的党争之中。
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五月八日,李倧这位经历曲折的朝鲜国王去世于昌德宫之大造殿,在位二十七年,春秋五十五。清朝赐谥为庄穆,但是朝鲜并不把清朝当作真正的宗主国,因此终李朝之世,此谥号以及清朝赐予李朝各国王的谥号,都不为朝鲜所用。仁祖初葬于坡州北云川里,后在英祖年间移葬交河长陵
家庭
王妃
明德贞顺仁烈王后韩氏 (籍清州)
万历二十二年(宣祖二十七年,1594) 七月朔日生于原州,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行嘉礼,初封清城县夫人,天启三年册封王妃。崇祯八年(仁祖十三年,1635) 十二月九日去世于昌庆宫之丽晖堂,终年四十二。初葬坡州云川里,后移葬长陵
继妃
慈懿恭慎徽献康仁贞肃温惠庄烈王后赵氏 (籍杨州)
天启四年(仁祖二年,1624)十一月七日生于稷山,崇祯十一年(1638年)册封王妃,行嘉礼于于义洞本宫 (孝宗潜邸) 。肃宗十四年(1694年)八月二十六日去世于昌庆宫之内班院,终年六十五。葬杨州徽陵
子女
长子昭显世子李溰 万历四十年(1612)正月四日生,天启乙丑册封王世子,甲戌明朝册封赐诰命冕服。丁丑二月入沈阳为质,顺治二年(1645)二月归国,四月二十六日暴毙于宫中,年三十四。
次子 孝宗大王 李淏
三子 麟坪大君 李濬 出继绫昌大君李佺为后。其五世孙李秉源之次子过继给庄献世子之子恩僖君李禛为后,即南延君李球,李球之孙即为高宗李熙。
四子 龙城大君 李滚(以上仁烈王后所生)
庶长子 崇善君 李澄
庶二子 乐善君 李潚
庶长女 孝明翁主(以上废赵贵人出)
附:麟坪大君世系
一世 麟坪大君 忠敬公 李濬:
长子 福宁君 李栯
次子 福昌君 李桢
三子 福善君 李柟
四子 福平君 李?
长女
次女
二世 福宁君 李栯:
长子 阳原君 李焕
次子 义原君 李爀
长女
次女
三女
四女
五女
六女
三世 义原君 李爀:
长子 安兴君 李埱
次子 安溪君 李墀
庶女
四世 安兴君 李埱:
长子 李镇翼 进士 赠左赞成
庶子 李镇台
长女
五世 李镇翼:
子 李秉源 进士 赠领议政
李秉源之子李球即南延君,出继恩信君/延龄君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