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翅天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文名] 灰翅天蛾

[别名]霜天蛾

[学名] Psilogramma menephron (Cramer)

[ 目 ]鳞翅目

[ 科 ]天蛾科

[寄主]榕树、栀子花、丁香、凌霄、桂花、茉莉、泡恫、海桐、桃花、紫荆、樱花、梧桐、楸树、槐树、女贞等。

[为害特点] 幼虫取食叶片,害虫发生数量多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主脉和枝条,甚至可使枝条枯死。

[特征描述]

成虫体长45-50mm,翅展90-130mm,体翅暗灰色,混杂霜状白粉。胸部背面两侧及后缘有棕黑色纹,形成圆圈状。腹部背面中央及两侧各有1条灰黑色纵纹。前翅中部有2条棕黑色波状横线,中室下方有2条黑色纵纹,翅顶角有1黑色半圆形曲纹。后翅棕黑色,被白粉。前后翅外缘均由黑白相间的小方块连成。卵为球形,直径约1.3mm。初产时绿色,后渐变为淡黄色。老龄幼虫体长92-110mm。有两种色型:一种为绿色,体上有黄白色的细小颗粒,腹部第1至第8节两侧各有1条白色斜纹,斜纹上缘紫色,气门黑色,外有黄白色圈,尾角绿色;另一种也为绿色,在腹部第2至第7节背面两例的斜纹上各有2个三角形的褐色斑块,尾角褐色,上生短刺。幼虫色型、斜纹均在3龄后出现。胸足黄褐色,腹足绿色。蛹体长50-60mm,纺锤形,红褐色,弯曲成环,末端与蛹体接触。

[发生规律]

各地每年发生代数不同,广西4代,江西3代,河南2代。均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4月初开始羽化。广西各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4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中旬和9月下旬。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卵散产于叶背。卵期约20天。幼虫孵化后先啮台寄主叶片表皮,幼虫2、3龄后蚕食叶片,咬成大缺刻或孔洞,幼虫共5龄。幼虫每年6、7月为害最烈,可为害至10月底,大发生时地面上可见大量碎片及大粒虫粪。老熟幼虫在3-7cm深的土中筑土室化蛹。

[防治方法]

(1)冬季深翻土壤可杀灭越冬蛹。(2)根据地面掉落的虫粪及幼虫的为害状,人工捕杀幼虫。(3)黑光灯诱杀成虫。(4)保护利用天敌。螳螂和胡蜂是害虫的重要天敌,应注意保护和利用。(5)害虫发生数量较多时,可喷每毫升含孢100亿个的青虫菌500倍液、或喷每毫升含孢子1亿个的苏云金杆菌液、或喷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等。

[地理分布]

华北、华西、华中、华南、华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