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元夕雪用苏韵二首[1]
(一)
林间暮雪定归鸦,山外铃声报使车。
玉盏春光传柏叶①,夜堂银烛乱檐花。
萧条音信愁边雁,迢递关河梦里家。
何日扁舟还旧隐,一蓑江上把鱼叉。
(二)
寒威入夜益廉纤②,酒瓮炉床亦戒严。
久客渐怜衣有结,蛮居长叹食无盐。
饥豺正尔群当路,冻雀从渠自宿檐②。
阴极阳回知不远③,兰芽行见发春尖。[2]
作品注释①玉盏春光:酒杯盈满春光。玉盏,玉做的酒杯。柏叶:酒名。
①廉纤:微小,纤细。此处代指毛毛细雨。
②从渠:跟着带头的。渠,首领、头领。
③阴极阳回:指冬春时序变化。[2]
作品译文(一)
傍晚的大雪把回归的乌鸦留在树林里,山外传来的铃声知道有使者的车来。
玉杯盈满春光大家相互敬酒,夜里草堂银烛通明檐下雪花乱飞。
亲友的音信很少因而愁闷,睡梦里常回到遥远的家。
何日乘一叶扁舟还乡隐居,披一件蓑衣在江上捕捞鱼虾。[2]
(二)
天气很冷入夜又下起了小雨,火炉上温着酒壶火已封灭了。
在这里已久可怜衣服缀满补钉,居住蛮荒之地感叹吃饭缺少食盐。
饥饿的豺狗成正成群的在大路上觅食,冻坏的雀鸟只得各自躲到屋檐下。
严冬过后知道春天要来了,行路已看到兰芽冒尖报说春天的信息。[2]
作品简析这是作者在元霄节时写的两首诗,诗中展示了作者思归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人之常情,王守仁在遥远的龙场,缺吃少穿,连衣服都满是补钉,还要时时提防因饥饿而在大路上觅食的豺狗,在这种环境之中,还乡归隐之情在所难免,作者于无奈之中也仿佛在看到一丝希望,“阴极阳回知不远,兰芽行见发春尖”正是对希望中的春天的企盼。[2]
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1517年(正德十二年),江西、广东等地爆发民乱,王守仁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平定了宁王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王守仁不但武功非凡,他也是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传习录》等重要的著作,是儒家心性学说的集大成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