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名称:镇海疣螈
中文别名:镇海棘螈
拉丁学名:Tylototriton chinhaiensis
英文名:Zhenghai newt
物种分类: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疣螈属
地理分布:镇海疣螈的分布区很狭窄,目前仅发现在浙江镇海。栖息于海拔100一200米的丘陵地区,一般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较为繁茂,地面杂草丛生,终年积水的水塘和水沟较多,周围有石穴和土洞。
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物种简介:镇海疣螈属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拉丁学名为Tylototriton chinhaiensis。1932年首次发现于中国东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城湾村,定名为“镇海疣螈”。其唯一的模式标本因日军侵华而遗失。1978年,中国动物学家终于又在镇海县瑞岩寺附近再次发现了它。
体型特征:镇海疣螈也叫镇海棘螈,体长11—15厘米,尾长4—6厘米。头体宽扁,四肢适中。头宽大于头长,呈亚三角形;头侧嵴棱不很发达,始于吻侧,经上眼睑,延至眼后与耳后腺相接;头顶有小纵嵴,后方有“V”形嵴。吻端平切;鼻孔位吻侧端,有小瓣膜,眼侧位;犁骨齿列较长,呈“八”形,起自两内鼻孔前缘,止于眼眶内侧后方;舌亚圆形,两侧和后端稍游离;颈褶不明显或个别比较显著。躯干扁平,背面较平坦,体侧有许多疣粒堆集而排列成行的瘰疣,瘰疣较小,约有12枚左右,彼此界限不清;背中央嵴棱突出,前接头部“V”形嵴,后端与尾背相连,嵴棱的皮肤紧贴髓棘,可分辨出每个髓棘的轮廓;嵴棱两侧与肋骨相应有斜行棱起,尾弱而短,尾长显著短于头体长,基部略呈方形,向后逐渐侧扁,尾肌弱,背鳍褶低与体嵴棱相连,末端尖细;肛孔纵裂,其后5一7毫米处开始至尾尖有低钝的腹鳍褶。后肢略粗于前肢,贴体相向时,指趾端重叠。前肢有4指,指长顺序为3、2、4、1,前肢前伸时第三指达鼻孔;后肢有5趾,趾长顺序为3、4、2、1、5,第五趾发育正常,略短于第一趾,极少数个体第五趾不发达。皮肤粗糙,背腹面几乎满布大小不等的疣粒,胸部中央的疣粒扁平,腹面褶纹不显或略显。上下唇缘、指趾腹面,尾腹鳍褶等部位光滑无疣。体色棕黑,个体间的色变较小。嘴角后突起、耳后腺后缘、指趾腹面,掌跖突部位以及尾腹鳍褶均为桔黄色,有的个体体侧瘰疣和肛裂边缘有桔黄色点。
生理特征:雄疣螈体形较小,尾长远小于吻端至肛后的距离;肛周围隆起不显,肛裂校长,边缘的疣粒较小,排列不甚规则,内壁前边有很多小乳突。雌螺体形较肥大,尾长也小于吻端至肛后的距离;肛周围隆起较明显,肛裂相对较短,边缘的疣粒较大,排列整齐,内壁无乳突,多皱招。
习性:成体完全陆栖,多生活在阴暗潮湿,多腐殖质,土壤较为疏松的土穴内、石块下、石缝中;也有在草丛中的,白昼不出外活动,夜间行动迟缓。在受惊后有一种特殊的姿态,当被捕捉或轻轻击打其背部时,则两眼紧闭,四肢很快直伸,手足稍向上翻,尾末段侧卷,头部和尾部向上翘起,仅腹中部着地,显露出指趾腹面和尾下方的桔黄色,常持续2一3分钟以后慢慢恢复原状。这是一种警戒反应,在其他疣螈中少见这种特殊习性。以蚯蚓、蜗牛、小型螺类、马陆、蜈蚣、步行虫等为食。11月下旬开始冬眠,有的在繁殖场附近,有的在远离繁殖场100一200米的山坡上,分散于石缝间或上洞内,一般距地表25一40厘米。多单栖一处,也有两个同栖一处的,4月间出蛰并开始繁殖。
繁殖:雄性出蛰时间较雌性稍早,4月中、下旬可能是繁殖盛期,开始进入产卵场所,产卵环境一般选择在静水沟或小水坑附近,水域周围植被较茂,杂草丛生,地面潮湿。在流溪或大水塘附近未发现过卵祥。产卵于陆地上,气温的高低、地面的潮湿度等因素可能直接影响产卵的早迟,在气候不宜的情况下,产卵期可推迟。产卵多在雷阵雨后的夜间进行,气温为18一22℃左右,卵群大多产在离水20一100厘米的斜坡地上,离水最远的为80一100厘米,最近的20一25厘米,一般多为40一50厘米。卵产在阴凉潮湿的杂草丛中,有的直接产在湿润的泥土、腐烂的树叶或石块的缝隙处,卵群被杂草或树叶所遮盖。产卵,持续30多个小时。卵单生堆集成群,晶亮透明宛如珍珠。卵浅黄色,动物极与植物极颜色相近,有荧光绿色,直径3.2一3.4毫米。刚产下的卵连同外层胶膜直径3.6一3.8毫米。卵胶膜共有三层,外层较薄,带有粘性;中层厚而坚韧,富有弹性,不易压破;内层很薄。每一个雌性可产卵约72一94枚。但是在野外见到的卵堆,卵数幅度较大,为44一182枚,可能一个卵堆并不代表一个雌体的卵群。受精卵在18一22℃的常温下经过4一5天长出短棒状平衡枝,10天左右平衡枝消失,腹面带有很大的浅荧光绿色的卵黄残余。20天左右,胚胎从胶膜内孵出,三对羽状外鳃中内侧一对较长。刚孵出的幼体全长20毫米左右,尾长约等于头体长,前肢芽已分化为三指或四指;后肢芽已分为三叉;体背面及尾部密布细麻斑。孵化出膜的幼体侧卧在胶质物中或潮湿的地面上,由于幼体体尾的摆动,具有一定的弹动能力,同时借助雨水的冲刷,逐渐地从斜坡上方移到下面的水域中,开始在水中生活。也有很多个体因离水较远或无雨水冲刷不能进入水中而导致死亡。幼体多以藻类、腐植物和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幼体经过90天左右的水中生活,于8月上旬左右大部分完成变态,并登陆营陆栖生活。从卵产出至幼体完成变态大约共需110天左右。新成体全长34一36毫米,除头部相对较大之外,外部形态与成体基本相同。
现存情况:镇海疣螈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体长约10厘米左右,通体呈黑色。它的形成至少已有100余万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目前,镇海疣螈仅在宁波附近的北仑林场一带有所分布,其繁殖群体仅存350尾左右,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