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现代又被人写作曹睿,字元仲,魏文帝曹丕长子,母甄夫人。文帝死后继位,是曹魏的第二位皇帝(226~239年在位),魏明帝,烈祖。在位十三年年,享年三十六岁,葬于高平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大石山)。
魏明帝于公元204年(一说205年)出生,黄初七年(226年)五月丁巳日即位,景初三年正月初一丁亥日(239年1月22日)逝世于洛阳嘉福殿。
《隋书》载有集七卷,《旧唐书》作十卷。
【魏明帝家庭】皇后
虞王妃,曹叡结发之妻,未封后。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子女
曹叡亲子三位,养子两位:
亲子
曹冏,226年立为清河王,同年去世。
曹穆,228年立为繁阳王,229年去世。
曹殷,231年出生,232年去世。
养子
曹询,曹叡养子,231年出生,235年立为秦王,244年去世。
曹芳,字兰卿,据说是任城王曹彰之孙,曹楷之子。曹叡养子,232年出生,235年立为齐王,239继任皇帝,254年被废,274年去世。
女儿
曹淑,232年去世,追谥平原懿公主。
齐长公主,下嫁任恺。
【历史概括】曹叡,曹丕之子,甄夫人所生,小时候表现得很聪明,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深受曹操喜爱,说“我基于尔三世矣。”延康元年,同时也是黄初元年(220年),曹叡被封为武德侯,次年封齐公,再次年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6月29日,魏文帝曹丕崩于嘉福殿,享年四十岁。曹叡继位为帝,开始表现得很勤勉,指挥曹真、司马

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但自蜀相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一时没有大规模的北伐行动,曹叡便放松下来,开始大修宫殿,消耗了大量人力,耽误了农业,大臣多次劝谏也不能制止。后曹叡病危,原想用托孤于曹宇等亲族,后又改变主意,让曹爽、司马懿同时辅政,为二人日后相争埋下了祸根。
魏明帝登基后首先必须对抗内外敌人的攻击,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227年孟达反,到234年为止诸葛亮四次进攻曹魏,234年孙权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这些内外战争。他重用司马懿与诸葛亮作战。
235年诸葛亮死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魏明帝开始在洛阳大建宫殿,同年,他将他的儿子曹芳封为齐王。237年辽东公孙渊反魏,自立为燕王。此年,魏明帝令司马懿攻辽东,杀公孙渊。
从238年冬开始,魏明帝的健康开始恶化。239年初,魏明帝病重,召司马懿托孤,让他辅佐年幼的曹芳,当日即逝世。《三国志》载魏明帝逝世于嘉福殿,《魏书》载他停灵柩于九龙前殿。正月廿七癸丑日(2月17日)葬高平陵。
【登上皇位】曹叡的母亲是甄夫人,他从小获得曹操的喜爱,黄初元年(220年),他被封为武德侯,黄初二年(221年)为齐公,再次年为平原王。由于甄夫人得罪了曹丕被杀,因此曹丕很久没有被立为太子,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打算立他的另一个儿子作为太子。一直到曹丕病重将死,曹叡才被立为太子。公元226年五月十七日(6月29日),魏文帝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太和”。
【在位年号】太和(7年)227年—233年
青龙(5年)233年—237年
景初(3年)237年—239年
【在位政事】曹叡未即位时一向不与朝士接触,即位之后,侍中刘晔与他交谈了一整日。他评价曹叡说:“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

曹叡刚刚继位,蜀汉丞相诸葛亮便率军北伐曹魏,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今甘肃甘谷东南)、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三郡都叛魏投蜀,一时震动关中,使曹魏政权十分惊恐,曹叡急忙亲自率军西镇长安,派大将张郃率军阻止诸葛亮。张郃在街亭击败蜀将马谡,诸葛亮被迫退兵。
后来诸葛亮又数次率军北伐曹魏,曹叡任用司马懿、郝昭、郭淮等人,与蜀军对抗。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坚守不出,以逸待劳。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妇人的衣饰,意在羞辱司马懿。魏军将士得知主帅受辱,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上书曹叡,假意要求与蜀军决战。曹叡看完司马懿的奏章,心领神会,断然拒绝出战,并派大臣辛毗为军师,手持符节,前往魏营加以压制。
这年五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曹叡果断派军,在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击败吴军主力,导致吴军全线撤退。使得蜀、吴夹击的计划落空。同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蜀国退兵。
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曹叡命司马懿率军平定的辽东叛乱,斩渊父子。
但曹叡在位期间,大兴土木,起宫阁,留意玩饰。不过他也重视文士,征召来文士安置在崇文馆,鼓励他们从事学术研究,这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他能赋诗作文,擅长于作乐府诗,与曹操、曹丕并称为曹魏“三祖”。《隋书》载有集七卷,《旧唐书》作十卷,已佚。清朝人曾将他的文两卷,乐府诗10余首编辑成册。

魏明帝有感于汉代律令繁杂,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十八篇,后人称为《魏律》或《曹魏律》.对秦汉旧律进行较大改革,首次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进一步调整了法典的结构与内容,使中国封建法典在系统和科学上进了一大步。还改平望观曰听讼观,明帝常说“狱者,天下之性命也”,常亲往听讼观评判大案。
公元239年正月,曹叡病重,匆忙布置后事,立爱妃郭夫人为皇后;召回司马懿托孤(即托付大臣扶立、辅佐嗣君)。丁亥日,司马懿赶入内宫,曹叡握着他的手说:“我不行了,后事托付您了。”指着站立在一旁的八岁的儿子曹芳说:“这就是嗣君,您要看清了,切勿误事!”又命令曹芳上前抱住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顿首流涕,表示了忠诚后,曹叡宽慰地说:“这就好了,愿您和曹爽一起辅佐他。临终前能当面托付您这件事,我死也瞑目了。”(朕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又召皇族(曹操侄孙)曹爽入卧室,拜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军事,与司马懿一起辅助嗣君。交代完毕,当下就册立曹芳为太子。同一天,曹叡病死于洛阳宫内嘉福殿,享年36岁。
【谥号陵寝】曹叡死后谥为“明皇帝”,生前即定自己的庙号为“烈祖”,葬高平陵。
【后人评价】陈寿
“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脩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王沈
“帝容止可观,望之俨然。自在东宫,不交朝臣,不问政事,唯潜思书籍而已。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一月之中至数十百封,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
——裴注引《魏书》
孙盛
“闻之长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初,诸公受遗辅导,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而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也。然不思建德垂风,不固维城之基,至使大权偏据,社稷无卫,悲夫!”
——据裴注引
【生年考证】《魏志·明帝纪》曰:景初三年(239年)春正月,“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如果由景初三年上推三十六年,明帝的生年应是建安九年(204年),但曹丕之纳甄氏,也在建安九年八月,甄氏怎么会生下明帝呢?如果确是曹丕所生,至早应是建安十年(205年)出生。裴松之就说过:“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五年耳,不得三十六也。”卢弼《三国志集解》也说:“窃谓承祚(陈寿)此文,实为曲笔,读史者逆推年月,证以甄夫人之赐死,魏明之久不得立为嗣,则元仲(曹叡之字)究为谁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
卢氏的意思是说,陈寿原是知道应作时年三十五岁的,如今偏写上“时年三十六”,这就是故意给读者以暗示:明帝是袁熙的儿子。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厘订诸家之说,定曹叡生年为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卒年为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年三十五。即是说,曹叡是曹丕生的。作三十六,是承祚误记,别无深意。
但经过考证后,卢之说貌似有理,实则无据,有极大的臆测成分,其实只需仔细研读《三国志》相关原文及裴注,是不难得出“魏明帝曹叡确系魏文帝曹丕亲生”这个结论的。
根据《魏志·明帝纪》记载:明皇帝讳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年十五,封武德侯,黄初二年为齐公,三年为平原王。
再参照一下《魏志·文帝纪》中关于曹叡受爵的相关记载:(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叡为武德侯。
曹丕继位魏王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220年),这年十一月他逼汉献帝禅位,并改元黄初,因此,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黄初元年事实上是同一年,即:曹叡被封为武德侯是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这一年曹叡十七岁。
而按曹叡三十六岁驾崩所推出的年表却显示他是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被封为武德侯的,与《魏志·文帝纪》中的记载整整差了2年!
知道,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时,曹操身为魏王,尚未辞世,王太子曹丕除了官拜五官中郎将以外,并没有受爵,连曹丕尚无爵禄,那他的儿子曹叡被封作武德侯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相反,如果到了延康元年,曹丕继位魏王,假天子之名追尊先祖,同时将自己的儿子封侯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魏志·文帝纪》的相关记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按照《魏志·文帝纪》的记载推算,曹叡应生于建安十年五月至建安十一年五月之间(黄初元年五月封其为武德侯时,已有十五岁,则其生辰必在建安十一年五月前),即使取极限值计算,甄氏怀孕的时间最早也要在建安九年七月,而在这一年五月,曹操已经围攻邺城,此时袁煕远在幽州。
至此,不难得出结论,曹叡驾崩时年三十六的说法,是绝难成立的,更遑论什么曹叡系袁氏之后了。
尽管魏明帝曹叡的身世已不再成谜。但还是留下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魏志·明帝纪》会将曹叡驾崩时的年龄记作三十六岁呢?
因为曹叡虽然卒于景初三年,但具体时间却是这一年的正月丁亥,如果曹叡生于建安十年,那么从建安十年开始推算,他驾崩时应当只有三十五岁,需要明确一下的是,这个三十五岁是指三十五虚岁,也就是将他在建安十年出生时算作一岁,如果换算成公历的话,这时的曹叡其实只有三十四周岁。
【魏明帝年表】公元204年,曹叡出生。
公元226年,曹丕死,曹叡在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等人的辅佐下即位登基,是为魏明帝。
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始北伐,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魏蜀之间的战争才告一段落。
公元229年,魏明帝下令制定《新律》,对官员进行法律监督。
公元238年,曹叡派司马懿前往辽东,讨伐公孙渊,平定辽东。
公元239年,曹叡病死,享年36岁。
【文学作品】短歌行
翩翩春燕。端集余堂。
阴匿阳显。节运自常。
厥貌淑美。玄衣素裳。
归仁服德。雌雄颉颃。
执志精专。絜行驯良。
衔土缮巢。有式宫房。
不规自圆。无矩而方。
善哉行
我徂我征。伐彼蛮虏。
练师简卒。爰正其旅。
轻舟竟川。初鸿依浦。
桓桓猛毅。如罴如虎。
发炮若雷。吐气如雨。
旄旌指麾。进退应矩。
百马齐辔。御由造父。
休休六军。咸同斯武。
兼涂星迈。亮兹行阻。
行行日远。西背京许。
游弗淹旬。遂届扬土。
奔寇震惧。莫敢当御。
权实竖子。备则亡虏。
假气游魂。鱼鸟为伍。
虎臣列将。怫郁充怒。
淮泗肃清。奋扬微所。
运德耀威。惟镇惟抚。
反旆言归。旆入皇祖。
善哉行四解
赫赫大魏。王师徂征。
冒暑讨乱。振耀威灵。
泛舟黄河。随波潺湲。
通渠回越。行路绵绵。
彩旄蔽日。旗旒翳天。
淫鱼瀺灂。游戏深渊。
唯塘泊。从如流。
不为单。握扬楚。
心惆怅。歌采薇。
心绵绵。在淮淝。
愿君速节早旋归。
月重轮行
天地无穷。人命有终。
立功扬名。行之在躬。
圣贤度量。得为道中。
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东登首阳山。
嗟哉夷叔。仲尼称贤。
君子退让。小人争先。
惟斯二子。于今称传。
林钟受谢。节改时迁。
日月不居。谁得久存。
善哉殊复善。弦歌乐情。
商风夕起。悲彼秋蝉。
变形易色。随风东西。
乃眷西顾。云雾相连。
丹霞蔽日。彩虹带天。
弱水潺潺。叶落翩翩。
孤禽失羣。悲鸣其间。
善哉殊复善。悲鸣在其间。
朝游清泠。日暮嗟归。
蹙迫日暮。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卒逢风雨。树折枝摧。
雄来惊雌。雌独愁栖。
夜失羣侣。悲鸣徘徊。
芃芃荆棘。葛生绵绵。
感彼风人。惆怅自怜。
月盈则冲。华不再繁。
古来之说。嗟哉一言。
长歌行
静夜在能寐。耳听众禽鸣。
大城育狐兔。高墉多鸟声。
坏宇何寥廓。宿屋邪草生。
中心感时物。抚剑下前庭。
翔佯于阶际。景星一何明。
仰首观灵宿。北辰奋休荣。
哀彼失羣燕。丧偶独茕茕。
单心谁与侣。造房孰与成。
徒然喟有和。悲惨伤人情。
余情偏易感。怀往增愤盈。
吐吟音不彻。泣涕沾罗缨。
苦寒行
悠悠发洛都。茾我征东行。
征行弥二旬。屯吹龙陂城。
顾观故垒处。皇祖之所营。
屋室若平昔。栋宇无邪倾。
奈何我皇祖。潜德隐圣形。
虽没而不朽。书贵垂伐名。
光光我皇祖。轩耀同其荣。
遗化布四海。八表以肃清。
虽有吴蜀寇。春秋足耀兵。
徒悲我皇祖。不永享百龄。
赋诗以写怀。伏轼泪沾缨。
棹歌行
王者布大化。配干稽后祇。
阳育则阴杀。晷景应度移。
文德以时振。武功伐不随。
重华舞干戚。有苗服从妫。
蠢尔吴中虏。凭江栖山阻。
哀哉王士民。瞻仰靡依怙。
皇上悼愍斯。宿昔奋天怒。
发我许昌宫。列舟于长浦。
翌日乘波扬。棹歌悲且凉。
太常拂白日。旗帜纷设张。
将抗旄与钺。耀威于彼方。
伐罪以吊民。清我东南疆。
种瓜篇
种瓜东井上。冉冉自逾垣。
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
寄托不肖躯。有如倚太山。
兔丝无根株。蔓延自登缘。
萍藻托清流。常恐身不全。
被蒙丘山惠。贱妾执拳拳。
天日照知之。想君亦俱然。
燕歌行
白日晼晼忽西倾。霜露惨凄涂阶庭。
秋草卷叶摧枝茎。翩翩飞蓬常独征。
有似游子不安宁。
猛虎行
双桐生空井。枝叶自相加。
通泉浸其根。玄雨润其柯。
绿叶何蓩蓩。青条视曲阿。
上有双栖鸟。交颈鸣相和。
何意行路者。秉丸弹是窠。
堂上行
武夫怀勇毅。勒马于中原。
干戈森若林。长剑奋无前。
清调歌
飞舟沈洪波。旌旗蔽白日精。
楫人荷轻棹。腾飞造波庭。
乐府诗
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微风冲闺闼。罗帷自飘扬。
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
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
春鸟向南飞。翩翩独翱翔。
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