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曹·尼玛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巴曹·尼玛扎(spa-tshab-nyi-ma-grags,1055—?)

藏传佛教早期噶当派的著名佛学理论家、翻译家。生于彭域,少年时代便去迦什弥罗学习,23岁才返回西藏。他系统翻译介绍了月称的应成中观学说,有学者认为他是第一个提出“应成派”这一概念的人,对后世中观学派在西藏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所谓“中观”(madhyamika或dbu-ma)学说是在印度大乘佛教时期的思想家龙树(Nagarjuna)所造《根本中观颂》(即一般所称的《中论》)为主的一系列论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围绕着龙树思想(尤其是对《中论》的诠释)在印度和西藏都有过不少争论。

传到西藏的中观学,属后期中观学,即寂护、莲花戒所传教理吸收了瑜伽行派思想的自续中观学。而为后世所重视的月称应成中观学在中观学传人西藏时,并没有被置于重要的地位。月称的主要著作《人中论》及注释《中论》的《明句论》在当时都没有被译成藏文,《登迦目录》也没有刊录这两部论典,月称的著作只有《六十颂如理论注疏》(对龙树《六十颂如理论》的注疏),由智军译成藏文,但对当时的佛教界影响不大。将中观派划分为自续和应成两派的做法在那个时代印度论师的著作中不见踪影,比如莲花戒在他对寂护《摄真性论》的注疏《摄真性难语释》中就没有对中观派作划分。最初对中观派作划分的可能是藏族早期翻译家和思想家智军,他在《见差别》中将中观派作了划分,但也只是将中观派分作“经部行中观派”和“瑜伽行中观派”,并没有提出“应成”、“自续”两分说。

最早提出“应成”、“自续”两分说的应当是巴曹·尼玛扎。他系统翻译了月称的中观论典。从《青史》的记载看,他对翻译的态度极为认真,曾与印度班智达一同对照梵文本对其译本进行校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