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歼-8Ⅱ歼击机歼-8Ⅱ歼击机是歼-8的改进型。1984年6月12日,原型机首飞成功。88年3月18日设计定型,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歼-8Ⅱ具有发射超视距空空导弹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
时代背景

七十年代后,世界各国战斗机设计思想出现转变,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着眼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控系统。为了适应这一潮流,部队装备新需要,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发展重点是武器系统、火控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
设计思想
为给大口径雷达天线提供空间,采用两侧进气方式,这也是该机与歼-8最大的外观区别。这一改进为歼-8Ⅱ火控系统未来的

改进留下了充足的空间。雷达采用了208型单脉冲火控雷达,208型是在歼-8使用的204型的基础上研制的,是我国第一种具有拦射能力的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平面搜索距离为40千米,配备有连续波照射器,理论上可以导引超视距发射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歼-8Ⅱ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双转子发动机,单台推力6600千克。发动机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也使起飞着陆性能得到改善;外挂增加至七个,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油箱,使飞机具有全天候拦射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装备了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导弹。前起落架后装一门23mm双管炮。机尾下部安装可折叠腹鳍。在歼-8Ⅱ的机体材料方面也有较大突破。625所按计划在飞机垂尾和1至5框段前机身采用复合材料结构,这是我国首次在自行设计的歼击机上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该所还为批生产机种提供制件,使飞机减重近30%,同时配套的防雷击、防静电火焰喷铝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再度升级——歼—8ⅡM
为了提升我军空战能力,歼—8Ⅱ出来后不久,我国科研人员又很快研制出了性能更为优良的歼—8ⅡM战斗机。歼—8ⅡM战斗机1996年首飞,它不仅飞得高、速度快,而且功能齐全、攻击力强。
歼—8ⅡM改进的核心之一是加装了俄罗斯的“甲虫”型雷达。“甲虫”雷达是一部工作在X波段,具有高、中、低脉冲重复频率的全波形相干多模式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它已成功地用于米格—29M型飞机。“甲虫”雷达具有对空和对地两种功能。在空空状态时,其探测范围前半球为70千米,后半球为40千米,可同时跟踪、搜索10个目标,可实施超视距攻击。在空地状态时,能对海面或地面活动目标进行跟踪、,并能制导空地中程导弹,对地面或海面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有特色的是“甲虫”雷达的平板缝阵天线上寄生了敌我识别系统的天线,在任何复杂气象条件下,雷达均能与敌我识别系统配合工作。

颇为引人注目的是,歼—8ⅡM战斗机的设计中,体现出“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思想。在以我方为主的总体设计框架下,配置了先进的国产惯性,全球卫星定位组合导航系统、多功能显示系统、平视显示系统、火控计算机、传输总线等,形成了高品质的综合火控系统。飞行员在飞行中可以做到双手不离杆发射各种导弹。同时,飞机配有全向告警系统,一旦受到敌方雷达照射,不仅能向飞行员告警,还能自动控制干扰投放器适时投放干扰,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作战生存力。为提高飞机机动性,歼—8ⅡM飞机换装了两台大推力的WP13B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每台发动机的加力推力提高到69千牛。
基本数据歼—8ⅡM战斗机机长21.59米,高5.41米,翼展9.344米,最大起飞重量18322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2马赫,升限18500米,作战半径800千米。
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多用途、全天候超音速歼击机,歼—8ⅡM实现了昼间、夜间和复杂气候条件下拦截和歼灭空中入侵敌机的能力,并具有很强的对地(海)攻击和超视距打击能力,整体作战能力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1996年珠海航展以及此后的众多国际知名航展上,歼—8ⅡM均以其高超的技能、特有的美感,被誉为“空中美男子”。
歼-8Ⅱ基本技术数据长21.59m

高5.41m
翼展9.344m
机翼面积42.2平方米
空重9820kg
正常起飞重量14300kg
最大起飞重量17800kg
速度2.2马赫(1300km/h)
航程2200km
作战半径800km
起飞距离670m
着陆距离1000m
实用升限20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