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种简介长阳南曲原名南曲,又名丝弦,是湖北古老的地方曲种,词曲丰富,优美动听。主要流传于湖北宜昌、长阳、五峰一带,其中尤以长阳县的资丘流行最盛。1962年被定名为长阳南曲。
演唱南曲在其流行地区被视为风雅之事,在南曲之乡,群众凡有喜庆吉日、嫁娶、寿诞、生子、新居等事多恭请艺人做客。主人为艺人沏茶供果,礼为上宾,艺人们便乘兴弹唱以贺。该习俗绵延至今。
源流沿革长阳南曲历来为富户人家,高人雅士所唱,后期方在群众中流传,其起源及何时何人从何地传入,许多老艺人不得而知,只知师徒相承五辈人,五辈人以前者不详。据推算长阳南曲己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据道光《长阳县志》记载:雍正中叶(一七三O年)天门谭一豫为长阳司铎,写诗曰:“家住溪南七里桥,寻山那复计山遥,村村红叶村村酿,一曲平沙酒一瓢。”后有彭秋谭写《竹枝词》一首颂谭一豫曰:“问讯溪南七里桥,西沙渡口抱琴招,何人得似谭夫子(谭一豫),一曲平沙酒一瓢。”(西沙渡口为长阳城西清江一渡口)。在长阳南曲北调《悲秋》中有道:“梧桐叶落金风送,丹佳飘香海棠红……平沙落雁,昼夜闻钟……”
“一曲平沙”有可能是指南曲中的“北调”而言,并非明清古典标题乐曲“落雁平沙”,否则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山中,广传“平沙”古曲,是不可想象的。况《长阳县志》中记载道∶喜事场中,“古曲独弹,字句铿锵,音节清稚,听之能使妇孺怡然欢,肃然静”此处“古曲”亦可能是指长阳南曲而言。
流行情况长阳县西120华里的资丘,当时是清江木船航运的终点,也是长阳、五峰、巴东、鹤峰等货物的集散地,外地先后有六个省的人来此做生意,资丘是长阳南曲流传的集中地区。由资丘上传入桃山、渔峡口、乐园以及与五峰县相通的天池河畔,下传至都镇、县城等地。都镇湾余氏族谱(清·咸丰)中还绘刻有一副唱南曲的画面,名《全家乐图》。此外,宜昌也有南曲艺人,但宜昌的南曲多与“汉滩小曲”相结合,而长阳、五峰的南曲,则是一脉相承。到一九六O年,县城、都镇湾的南曲己失传,唯资丘、桃山、渔峡口尚有南曲艺人八十多位,喜事场中,工作之余仍唱南曲。一九六二年进行系统挖掘以后,县文工团先后创作演出《一把三弦》、《七叶一枝花》、《夜闻龙虎滩》、《女双刀》等新段子,多次出席省、中央文艺汇演,受到城乡广大观众的欢迎。中央、省电台先后播送。长阳南曲己扎根在人民心目中,许多业余宣传队也演唱长阳南曲。
主要曲目长阳南曲己搜集到的传统段子二百多个,都是短篇,多有故事情节,也有无故事情节的。取材于历史小说的有《秋江》、《杀惜》、《长坂救主》、《打鱼杀家》、《皮金顶灯》等,特别是《长坂救主》、《打鱼杀家》,为其他湖北地方小曲所罕见。写景抒情的有《问天》、《数灯》、《数塔》、《春去夏来》、《夏日炎天》等。歌颂高尚情操的有《投江》、《祭江》、《扫松》等。反映美好爱情的有《红娘递柬》等,也有思想消极,情绪低沉的如《春》、《夏》、《秋》、《冬》之类。但多数传统段子是较好的。有可取之处,确属反动淫秽的是极少数,这是长阳南曲传统段子的一个显著特点。
艺术特点长阳南曲以坐唱为主,自弹自唱,词曲丰富,唱腔优美,原无专业艺人,无表演,少道白,乐器伴奏,三弦云板必不可少,还有横笛,小钗和迎锣。板式为三眼一板,解放前妇女识字的少,因而妇女唱南曲者亦少。长阳南曲词句文雅,绝大部分段子以四字句开头,两个四字句,贯于两个七字句,成为完整的“南曲头”,或以五、七言定场诗开头。从传统段子看,每个曲牌的文字都有其固定的格律,如“湖腔”中的数板部分,句式长短不齐,唱起来格外活泼动听。“垛子”的文字则以四字句为宜,也有少数是七字句的,传统段子多为联曲体,其骨干曲牌有“南曲头”、“垛子”、“数板”、“南曲尾”等,此外还有许多铺助曲牌。如“银扭丝”、“叠断桥”、”叠落金钱]、“清江引”、“马蹄头”等等。联曲的规律是“南曲头”、“垛子”、“等板”,其他铺助曲牌“南曲尾”。长阳南曲的唱腔分两大系,即南曲、北调(又名寄生调),北调是单曲体,其段子没有故事情节,多为怀念抒情。后来,在艺术实践中,吸收了一些长阳民歌,增加了道白,长阳南曲的唱腔曲牌更为丰富,表现力更强,观众更是喜闻乐听。
南曲演唱时有一人弹唱的,有二人对唱或多人齐唱的。也有一人弹奏,另一人击板按拍而唱的。有时,一人击板,几把三弦同奏共唱。或在伴奏中加进二胡等类弦乐,只拉不唱,而在拖腔处给予帮腔,已受到高腔戏曲的影响,繁复闹热,是自弹自唱衍化发展的高级形态。长阳南曲属于文雅一路,故南曲艺人向被视为“高人雅士”,颇受尊敬,待若上宾。民间流传“南曲三不唱:夜不静不唱,有风声不唱,丧事不唱”,很有点高雅自重的派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