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
字源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了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基本释义láng
〈名〉
1、(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2、古地名。春秋鲁邑 [Lang town]
郎,鲁邑也。——《说文》。按,鲁有二郎。
3、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是费伯的食邑
费伯帅师城郎。——《左传·隐公元年》
4、在今山东省曲阜县附近
夏,城郎。——《左传·隐公九年》
5、郎,古廊字。原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官名 [an official title under the monarchy]
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后汉书·桓帝纪》注
6、战国始置。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如:郎官(郎中及员外郎的泛称);郎中(郎官。汉代称中郎、侍郎、郎中为郎官,掌星宿之职);郎将(官名);郎署(宿卫官的官署)
7、旧时妇女对丈夫或情人的昵称 [my darling;husband]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又如:郎伯(妇人称丈夫为郎、伯,并称郎伯)
8、女婿,女儿的丈夫 [son-in-law]。如:我哥哥有两个郎;郎婿(女婿)
称别人的儿子 [son]。如:令郎;大郎、二郎、三郎;郎子(对他人之子的爱称)
9、汉魏以后少年的美称 [youth]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三国志》
10、旧时对从事某种职业者的称呼 [worker]。如:货郎;牛郎;卖油郎;郎不郎,秀不秀(形容不伦不类)
11、旧时对一般男子的尊称 [man]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世说新语·雅量》
又如:伴郎;郎不郎,秀不秀(指不成材);郎子(对英俊少年的爱称);郎秀(明初乡里间称呼男子因出身而异,大家豪族称秀;平凡家庭称郎)
12、仆人称主人为郎 [landlord]
为两郎僮。——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又如:
孰若为一郎僮。
正副郎好事者。——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
郎主(门生家奴称其主;对外族首领的称呼)
13、通“廊”。室外有顶的过道 [veranda;covered corridor]
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汉书·东方朔传》
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汉书·董仲舒传》
14、通“廊”。朝廷 [court]
茤荛之言,可择郎庙。——三国·魏·钟繇《宣示帖》
官职名介绍官名。战国始有。本为君主侍从之官。秦汉时皇帝宫殿门户的守卫者,魏晋以后的官号。汉初有郎中、中郎,以后有侍郎和议郎,郎或郎官是其总称。郎平时持戟宿卫殿门、殿廊,大朝会时立于殿阶两旁,皇帝出行则充车骑扈从,唯议郎不参与值卫,而是司谏议政事得失的一种近臣。郎的主管者为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郎中令为光禄勋。东汉时,郎中、中郎、侍郎由五官、左、右三中郎将主管,这三种郎也称为三署郎。西汉时郎无员数,多至千人,东汉晚期达两千余人。议郎、中郎之秩为比六百石。侍郎为比四百石,郎中为比三百石。西汉时在皇帝身边的有些郎,他们因有不同职司而获得车郎、辇郎、戏车郎等称号。西汉时还有守护皇帝陵园及庙寝的园郎和寝中郎。武帝时为加强宫禁守卫而新置期门、羽林,期门、羽林中也有郎。称期门郎、羽林郎。各王国也仿照皇帝而设郎中,是为王家郎。
两汉时郎官担负守卫宫禁之重任,故郎多从高官及富家的子弟中选拔上来。汉律的《任子令》中曾规定:凡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即可任弟兄或子一人为郎。官吏所任之子也有未成年者,东汉人称之为童子郎。按汉制家产满五百万的富家子弟可以为郎。如张释之、司马相如都因家财丰厚而为郎。武帝时,甚至能以财物或羊入官者也可为郎。还有因军功而进者,如赵充国、傅介子都靠击匈奴立功而为郎。武帝时确立起察举制,被举为孝廉、明经者通过策试便可为郎。从此,使更多的儒生进入到郎官的行列之中。
郎任职满一定期限后,要受光禄勋举四行的考核,所谓四行是指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四种德行。郎若符合此类标准,即可迁为令、长等地方官。西汉晚期的萧望之、翟方进,都是从郎而登上将相之位。东汉时官吏出身于郎官者更为普遍,在和帝、安帝时,一次即从郎官中选拔三十人或五十人去补令、长或侯相,当时人以为郎官是“仕之通途”。故东汉时的三署郎渐变为散官或候补官吏,三署也成为培养和储存官吏人才的重要机构。从西汉到东汉初,郎选较严格,如馆陶公主曾为子求郎而遭到明帝的拒绝。但从东汉中期以后,由于政治日趋腐败,郎官中以权势子弟为多,仕进之路为他们所把持,原来通过郎官选拔人才的办法已失去其效验。
汉代除宿卫郎之外,还有一些与宿卫无关的郎,如西汉时大将军莫府属官有从事中郎。又如西汉时因尚书管机要之事,常选拔一部分郎去给事尚书。东汉时尚书属官便有称侍郎者,后因尚书机构扩大而设侍郎三十六人,这些郎不再由署郎充任,而多由令史补之,但仍旧以郎为号。这是东汉以后普遍以郎、郎中等为官号的一个开端。
魏晋以后,郎渐成中央官署的官号。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监、太常等官署之中皆设郎官,如侍郎、郎中、员外郎等。郎之权力轻重、秩品高低因时而异。魏晋南朝,秘书郎、著作郎、尚书吏部郎、中书郎、黄门侍郎等,虽官品升降不定,但始终都是士族子弟趋之若鹜的清显之官。隋唐承魏晋以来之制,郎仍分职官和散官两类,侍郎、郎中、郎均为职官,员外郎则是散官。宋实行差遣之制(见官、职、差遣),诸郎又成虚衔,”虽有正官,非别受诏亦不领本司之务”。以后历代均沿其制,惟具体各目不同。
历史人物郎延佐:清朝奉天广宁人,他的父亲郎永清是山东巡抚。顺治年间,郎延佐因为征讨张献忠有功,升为江西总督,他在江西期间,对于制造瓷器的方法,改良很多,尤其仿古瓷器,造得惟妙惟肖,世称郎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