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胜:(生卒年待考),字长公;宁阳侯国人(今山东宁阳)。著名西汉朝学者。著名西汉朝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
其先人夏侯始昌特别注重夏侯家族优秀子弟的教育,设学馆供族中子弟教研。夏侯胜从小生长在良好的环境中,为其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夏侯胜官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
夏侯胜是西汉武帝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武帝时均立为博士。他的做人准则是:为国要忠,为民要仁,为事要义。上不奉下不欺。崇尚正派刚直,厌恶邪道歪理。
夏侯胜为政时以真言议政著称,治学时注重创新发展。他结合当时社会需要聚生讲学,建学馆,广延学子,百里之遥慕名而至,成为汉朝时期的一代名师,连皇太后也常听其讲学。
夏侯胜从小就跟其父夏侯始昌学习《尚书》及四书五经,也涉学洪范阴阳五行之说。后来又师从欧阳生学习,学问日渐精深,“孰所问,非一师也。”
当时社会上形成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大流派。今文经学派强调学以致用,积极进取人世,关心国事民瘼,把今文经学作为治世教材,也偏重于探索经书中的微言大义。
夏侯胜潜心研读,逐步升华出自己的文学特点,创立了今文尚书,称“大夏侯学”。夏侯建继承父学,创立了“小夏侯学”。使文为今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再次掀起治学资政文学运动。二人成为“今尚文学”的开拓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夏侯胜为人刚直,从不为权势折腰。为国家他不仅敢于直言帝王功过,而且还是洞察奸谋的高手。据《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汉昭帝刘弗陵(公元86~74年)初即位,欲褒扬后来的汉武帝刘彻,意为显示皇家父慈子孝,同时也为自己扬名。诏告丞相、御史、诸侯等文武百官,商议建造武帝庙事宜。当时众官齐口称赞,还有的美言至甚。而夏侯胜听了甚感不妥,他说:“汉武帝虽然有抵御四方强敌,扩大疆土之功,但在战争中滥杀俘虏及庶民。以致浪费了大量钱财,过度铺张,白白消耗了大量财力,使百姓流离失所,至今逃亡在外的流民没有安顿下来,不应该给武帝立庙塑像。”话音未落,众官向夏侯胜发难:“这是天子诏书啊,做臣子当唯皇上是听,忠于君王,你诽谤先皇,罪在不赦。”夏侯胜面对这群弄臣,说:“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敬阶。意顺应,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且不闻,君为天,民为地,地以承天,天才以覆地。如地立翻覆,天何以覆地。食君禄应为君远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夏侯胜又说:如“果做臣子的看到君主有失而不直言,以小错铸大过,使庶民心散,让社稷危卵,何以作? ”但丞相、御史大夫广明力劾奏夏侯胜非议诏书,诋毁先帝之罪。当时仅管左丞相、长史黄霸阿支持夏侯胜,不同意劾奏。但在强权政治的氛围里,汉昭帝因自己的主张被臣下贬阻,终将夏侯胜下狱。之后,黄霸阿主持今经政学,努力推荐夏侯胜出狱讲学,夏侯胜以犯了死罪拒之。结果,几百名儒生跪在长安街求圣恩,朝官及百姓也强烈呼吁,汉昭帝迫于压力,才特赦夏侯胜出狱,出狱后“更亲讲论不怠”。至公元前69年,再任谏议大夫。黄霸阿荐夏侯胜有功擢升为扬州刺史。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继承大统。夏侯胜被擢升为博士、光禄大夫。
但因刘贺即位后极度荒淫,引起朝野不满,顾命大臣霍光渐渐产生废立之意,夏侯胜从儒家礼法立场出发,决意向刘贺进谏,以尽臣职。
一天,刘贺外出游乐,夏侯胜挡在刘贺的车前冒死进谏说:“天久旱不雨,以谋可乘之机也。一旦他们作乱,皇上怎么办?”
刘贺以为是妖言惑众,十分恼怒,喝令武士将夏侯胜五花大绑,投入北军狱。而霍光和张安世大惊,退而叹说:“人已知图谋,定告之于皇上,朝廷必有惊觉,举事必遭不测。”为防不测,果断采取行动,上奏疏于太后,请下旨废昌邑王,尊立戾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为皇帝,是为汉宣帝。
从此,汉朝皇帝都非常重视经术,重用经术之士。夏侯胜被升为长信少府,朝廷每有大事,皇上必招他直言,并对夏侯胜说:尔“通正言,无讳前事,乃天赐卿于朕。今后尔言者无罪,知无不言。”夏侯胜的美德得到弘扬。
夏侯胜于九十岁辞世时,皇太后为其穿素服五日。汉宣帝赐给夏侯胜葬于汉昭帝的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