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说,动物经人工驯化之后实行的舍饲、群养、圈养方式,均需要有一定的畜养设备和条件;而设施畜牧业则是在现代工业发展之后,采用先进设施和饲养技术为畜禽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并保证饲料营养和防疫条件,使分散的畜禽养殖实现规模化工厂养殖。
50年代以来,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先后发展设施畜牧业,扩大畜群数量,提高畜禽生产率。我国发展规模化设施畜牧业较晚。70年代末在北京建成我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养鸡场——红星鸡场;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建成一批大、中型现代化养鸡场,显著增加禽蛋产量,改善城市副食供应。80年代初,广东及沿海城市建成多万头猪现代化养猪场。与之相适应,一批现代化饲料加工厂随之兴建。设施畜牧业对加快畜牧业发展和丰富人民“菜篮子”起重要作用。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盛产玉米,尽管饲料来源丰富,但因气候冷凉,养殖业发展缓慢,每年需从南方调进猪肉,又廉价地调出玉米原料。随着科技进步,利用当地盛产玉米和大豆的优势,大力发展配合饲料和设施畜牧业,彻底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北粮南运,南猪北调”的局面。
发达国家70年代先后设计出系列化、工厂化畜舍标准设计,以适应不同气候地区和不同规模养殖的需要。采用组合式结构,用轻型建材生产出预制构件,用户根据自己需要选择适宜型号,按图纸在现场组装畜舍,实现畜禽工厂设计标准化、系列化、轻型化。除外,养殖工厂还具有随时拆迁、便于移动的优点。例如在发生疫情时,为避免疫病蔓延殃及其它畜群,可以将畜舍焚烧以彻底消除病原传播。
在全封闭型的设施养殖工厂里,电脑调节和控制光照、温度、湿度、饲养、供水、清洁、挤奶、采蛋等管理环节,完全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管理。例如,丹麦一家饲养600头猪的猪场,只有3~5个工人管理,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均提高10%,防疫费用节约30%。荷兰设计的一种全自动化养牛设备,奶牛饲养和挤奶工作均由电脑控制的一排机械手操作;各类信息贮存在中心电脑室里,舍饲的奶牛受电子监控。挤奶时,机械手将挤奶装置自动移向奶头,由真空挤奶机操作,并可自动更换奶头。自动化养鸡工厂饲养几十万只鸡,平均1个工人可以管理3万~5万只鸡。特别是在高寒、冷凉、阳光不足的地区,设施畜牧业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畜禽结构,增产更多的肉、蛋、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