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琵琶流派:王昱庭创立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纪以来,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我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第三次高潮。

艺术起源汪昱庭的琵琶技艺启蒙于王惠生。后王惠生把陈子敬琵琶谱传授给江。后又得过浦东派倪青泉、曹静楼与平湖派殷纪平传授,兼收并蓄,把琵琶传统古谱根据实际演奏花音编写出演奏谱,广为传授。
汪氏传授学生都用工尺谱,而且每都亲笔抄写后送给学生,至今已成为珍贵的墨宝。凡根据汪氏传谱演奏的,后人称为汪派。林石城编写并于1959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为琵琶流派之一。
艺术特色汪派的演奏特点首先在于,当时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轮为多,而汪氏却创造性地运用上出轮,从而奠定了琵琶运用上出轮的基础。其次,他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汪派琵琶的演奏刚劲有力,感人颇深。
琵琶名家汪氏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孙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蒋风之等。
二、京剧老生流派:汪笑侬创立汪笑侬是与老生“后三杰”同时期的老生演员,他的唱腔于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刘(鸿升)之外,另辟蹊径,于清末民初蜚声南北,亦称“汪派”。汪笑侬吸收各家之长,借鉴了孙的豪迈、谭的清隽、汪的雄劲和刘的激越,又采用了徽调、汉调的唱腔、韵味,结合自己的嗓音,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唱腔,使人耳目一新。
艺术特色汪笑侬总的演唱风格是突出个性,声情并茂。他的唱腔清越激昂,通俗而不庸俗,虽变化多端而不显生硬勉强,或自高昂处跌宕而下,或于低回处曲折而起,都能传情、动人。汪笑侬的嗓音窄而高,气力稍单弱,因此,在唱法上注意控制、运用气息,突出抑扬、吞吐和收放的对比,用抑、吞、收来反衬扬、吐、放,以造成效果。于唱段收尾时,多在似急流奔泻的行腔之后,强力顿住、然后用全力一放,使尾腔喷薄而出,格外饱满。汪笑侬尤善于驾驭超长的唱段,如《哭祖庙》中的大段反二黄共120句,最长句达40余字,他并不从头至尾平均使用力气,而是将它分为7个层次,每个层次中都由弱至强、由低至高,盘旋而上,形成各自的高潮,7个高潮又依次递进增强,自然地推上顶峰,造成总体上的慷慨激昂,将剧中人悲愤之情宣泄无余,给人以一气呵成的印象。短段唱腔则尽量迂回委婉,重点唱句也有鲜明的特色,如《刀劈三关》的二六、流水板。汪笑侬善于刻划人物,表演有书卷气,能充分体现文人、贤士、书生的气质,如《马前泼水》中朱买臣的寒酸,《骂阎罗》中郭胡迪的狂狷,都能不温不火,恰到妙处。汪笑依能演靠把戏,武打精炼而不花梢。
代表剧目汪派特有剧目大都为他自己创作、改编,有的系由其他剧种移植,《哭祖庙》、《刀劈三关》、《马前泼水》、《党人碑》、《受禅台》、《博浪椎》、《骂阎罗》等是他代表作。他演其他传统剧目也往往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别开生面,新颖而有活力,如《柴桑口》、《喜封侯》、《八义图》、《失街亭》、《逍遥津》、《镇潭州》、《四郎探母》等。
汪派名家汪笑侬的传人较多,以女演员恩晓峰成绩最好,金小楼、石月明、何玉蓉等学汪亦有似处。此外,唐韵笙及北京票友王泊生等亦能演唱汪派剧目。
三、京剧老生流派-汪桂芬创立汪挂芬 老生“新三杰”之一的汪桂芬,是程长庚的弟子,并为程氏操琴多年,继承了程长庚的艺术并有所变化、发展,成为“汪派”。

艺术特色汪桂芬嗓音高亢浑厚,善于运用丹田气和脑后音,歌声响遏行云,发音吐字饱满,韵味十足,极富立体感。其唱腔激昂雄劲,善于表达悲愤慷慨的情绪,演唱悲剧性故事或悲剧性人物时,着力突出其壮美的一面,而不是只单纯强调其悲凉凄苦的感情,如《文昭关》的伍子胥和《骂曹》的祢衡。汪桂芬习用的唱腔和板式常有别于其他派别,如《武家坡》中“在营中失落了一匹马”一段,各派均唱西皮原板,汪桂芬则采用西皮散板,来状写薛平贵试探王宝钏时边窥测其心理,边随机应答的情景。又如,《伐东吴》中黄忠的唱段则在二六板中交替使用正、反西皮唱腔来渲染这次战役败局的无可挽回的气氛,增加戏的感染力。唱腔中遇到必须拔高时,汪桂芬不使用较软的上滑唱法,却是凭丹田气催动声音喷薄而出,具有宏大的气势。做工方面,他发扬了程长庚端凝肃穆的风格,注意体现剧中人物的身分,如对关羽、鲁肃等形象的描绘便突出了他们典雅凝重的气度。
代表剧目汪派常演的剧目极多,代表作有《长亭会》、《文昭关》、《战长沙》、《让成都》、《华容道》、《天水关》、《捉放曹》、《骂曹》、《朱砂痣》、《三娘教子》、《群英会》、《取帅印》、《双狮图》等,还有一部分老旦戏,如《打龙袍》、《钓金龟》、《游六殿》等。
主要传人因汪派唱工要求嗓高、气足,所以传人不多,最有成就的是王风卿,嗓虽略窄,但功底深厚,能较全面地继承汪派艺术。老旦谢宝云、花脸刘永奎亦曾学汪。此外,北京票友邓远芳,天津票友刘叔度(兼学刘鸿升),刘贯一(刘永奎子)等,也有一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