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缙彦(1599——1670年)字濂源,号坦公,又号外方子,别号大隐,河南人。
生平:
于1599年生于河南省新乡县小送佛村。
少年时即聪颖过人,十岁时即能作文。读书必定寻根究柢。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授清涧知县,不久调三原县知县。
之后历任户部主事、编修、兵科都给事中。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升任兵部尚书。
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降清。
清朝顺治九年后,张缙彦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
顺治十七年六月,因“文字狱”被捕下狱;十一月被没收家产,流徙宁古塔。
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二日(1661年3 月2 日),张缙彦携大量图书并歌姬10人出关。
四月十三日(5 月11日)至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
至戍所后,张缙彦与吴兆骞、方拱乾等人“朝夕相对,欢若一家”,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同年闰七月,游东京城(即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他通过实地考察,撰写了《东京》一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康熙四年(1665年)夏,张缙彦邀集同为被流放人士姚其章、钱威、吴兆骞、钱虞仲、钱方叔、钱丹季等六人,发起“七子诗会”、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诗社,每月集会一次,分派题目,限定韵律,作诗唱和。
张缙彦性喜山水,遍访当地风景——名山大川自然是没有的,但小山小水还是颇可登临,其中多数连名字也没有,他便一一给取上名字,记载下来,写成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与地名学专著《宁古塔山水记》.并且具有开创之功,价值重大;
其中,《东京》一文写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情况;《泼雪泉》一文写宁古塔名泉:《杂记》一文最长,记述了宁古塔的特产和风俗民情。
他写的散文集《域外集》是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域外集》共22篇,是一部散文集,文笔优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其中《苍头街移镇记》,是一篇关于中俄关系最早的著述,文中提到的黑龙江口石碣,是对永宁寺碑的最早记录;
还曾补辑前人所撰《岱史》及《天下名山胜概记》。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张缙彦逝世于宁古塔。
后人评价:
名诗人吴兆骞说张缙彦虽是“河朔英灵(张是河南新乡人),而有江左风味”。
他(以及流人杨越)的另一件功德之事是教授当地土人以中原的耕种之术。
在这些活动中,意外地展现出一种享受生活的独立姿态。
——之所以说意外,因为这些性格,在从前的张缙彦身上,简直是找不到。
在到宁古塔之前,他的大半生可以用“游移”二字概括。
在《清史列传》中,他是入贰臣传的。
先是,李自成兵临城下时,他从兵给事中给超擢为兵部尚书。
此时此职,乃是俗话所谓的“别人偷驴你拔橛”。
转眼间大顺军进城,他便投降,后来又逃走,到家乡治兵,和南京的福王搭上关系,仍得授原官。
顺治三年,走投无路的张缙彦又向洪承畴投降,从此改做大清的官。最后因党争和文字狱的缘故,流徙宁古塔。
这样的人,气节二字是绝谈不上的。
但明末士人的遭遇,实在凄苦。
不唯政局早已崩溃(在汉人建立的百年以上政权中,明朝肯定是最坏的一个),政治信仰也发生危机。
贰臣如此之多,而坚守大义的那一班人的抗争又如此激烈,都说明着一些情况。
生死事大,不能以责人。
只好说儒家建立的两大评价体系,一曰忠信,一曰仁义,内在便是冲突的。
至于低贱的戍卒或土人,自己还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然张缙彦死后,宁古塔不会满城皆哭。
张缙彦给自己做过不少辩解,今日读来无趣。
他晚年在宁古塔时,不知心里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
但我们看到的是,徙宁的士人,有各种立场,各种身份,有顺民,有遗民,有曾当政的大员,有民间的反对派,都相处得极好。
在宁古塔,政治消失了,生活并没随之破碎,反倒恢复了些自治,甚至——虽然身为罪人——比关内的人更自由。
著作:
菉居封事二卷[明张缙彦撰 张明弼辑 明崇祯刻本]
宁古塔山水记一卷附域外集一卷[清张缙彦撰 清康熙松石斋刻本]
岱史十八卷[明查志隆撰 明张缙彦删补 明万历十五年载相尧刻清顺治康熙增修本 九行二十字白口单边]
依水园文集前集二卷后集二卷[清张缙彦撰 清顺治刻本 九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
菉居诗集一卷[清张缙彦撰 明末刻本九行十九字无直格白口四周单边]
菉居文集二卷[清张缙彦撰 清顺治刻本 八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
禹峰先生文集二十四卷[清彭而述撰张缙彦夏嘉瑞评 清顺治十六年张芳刻本 八行十七字白口四周单边一字黑口左右双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