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呈圆柱形,远看,如秀发玉立的少女。近看,石壁如削,斗山有一分离的独立石柱,象一位宽衣拂袖的书童,在潜心捧读诗书。细看,书童闭目沉思,神态自若,山因此而得名。书童山东是卓笔峰,形如文笔倒 插,有“卓笔文峰”之称。山南是鸡公 山,酷似雄雄鸡报晓,有“书童闻鸡鸣而读”之赞。书童山与卓笔峰、鸡公山、灵人山以及山后的群峰一齐倒影江中,构成了“群峰倒影山浮水”的水晶世界,令人入迷醉。
书童山耸立如柱,石壁如削,在清晨清丽阳光的泼洒下,山顶绿树掩映,有金色的阳光穿织其中,绿色中泛着通透的金辉。左边半山腰上,有一块长条岩石拔山而出,高约丈许,晨光微风中,酷似一位宽衣拂袖的书童,在潜心地捧书晨读。这又使我想起了当年王元仁刻与碧莲峰上的那个“带”字,藏于其间的“一带山河,少年努力”的底蕴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位书童在这碧莲峰下陪富家少爷读书,那纨绔子弟只是一味贪玩,凡有学问之事全交书童代做,几年过去,聪明伶俐的书童学业大有长进,而富家少爷仍然一无所长。适逢大比之年,富家少爷带书童一同进京赶考,结果富家少爷名落孙山,而书童则榜上有名。但读书不为求官的书童,毅然决然地抛弃掉那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回到家乡,仍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此继续用功,这一用功便是万年便是千年,在这万年千年的时光中,这书童竟不惜将自己的身影化石在这阳朔的山水间,阅尽了人事间的大文章,也笑傲着那昏暗世道的宦海官场,一如后人的诗赞:“青蒿点破漓江水,行舟划破万重山。多娇江山人醉眼,奇秀书童独沾光。”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象是这大自然的刻意,也许这阳朔的山水本来就是如此的神奇,就在这书童山的周遭无端地组合着与这读书有关的神奇景致。书童山的右面有一高插云霄的山峰,形如文笔到插,人称“卓笔文峰”,人们说是李白丢弃凡间的神笔,我到更乐意看成是那书童曾经挥洒的卓笔。千万年时光过去,书童未老,卓笔依然神灵,在这漓江与田家河的交汇处,凭借那书童绝世的才华,把这阳朔山水勾勒的如此美轮美奂。书童山南的鸡公山,远眺酷似那报晓的雄鸡,在这满廓柔柔的晨光里,那书童闻鸡鸣而读的神韵,倾倒一世的游人。
在这碧莲峰下、漓江岸边,那柔柔的晨光、勤奋的书童、报晓的雄鸡、神灵的卓笔一齐倒映在江水之中,涟涟的波光里,岸上的一切都活了。一带山河的旖旎丰韵,少年努力的自若神态,令人遐想万千。
不知怎地,来到阳朔,站在这书童山下,我到想起了那个晚唐著名诗人曹邺。是因为曹邺是阳朔人吧,更因为是这书童山的创意。记得儿时曾在小学课本中读到过他那直刺唐末社会昏暗的诗作《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如君口。”借官仓的老鼠讽刺和诅咒贪得无厌的封建官吏,一代正直的封建士大夫敢直言时弊,从而也使得他青史留名了。
古人曹邺,为唐大中年间进士,曾官祠部郎中、洋洲(今陕西洋县)刺史。在阳朔城北鹅山下有一处读书岩,曹邺未第前及为官隐退后常在那里读书。告别这漓江边上的书童山,我便来到了这读书岩。
读书岩高6米,宽4米,深10米,晨光泼洒下这清幽的环境,葱翠簇拥中这深深的岩洞,确实是一个潜心读书的绝佳之处。那岩口处刻写的“曹邺读书岩”,在这清晨的阳光中于清幽寂静的氛围里显得是那样的肃穆和深远。也许是年代的久远了,仰或是历史的沧桑了,进得洞中,已很难觅到诗人当年潜心读书的影子,今日的游人也只好于那岩内的石刻上去追忆当年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了。
由于是清晨的缘故,这里除了我们再无其他的游人,岩洞内显得异常的静穆。对曹邺的生平我了解的不多,只是知道他早年曾是一个异常用功的少年,当年及第后也曾步入过仕途,但随后便辞管隐退了,隐退后又来此读书。我想他先后两次来此读书的心境肯定截然不同,少年在此读书的曹邺为的求取功名,及第后踌躇满志去步入仕途,却发现自己与那当朝社会是那样的格格不入,象历代正直的封建士大夫一样,他隐退了,回到家乡自己曾发奋读书的地方,将自己隐退在了书海之中。我想,隐退后曹邺的读书则是一种人生的修炼。入世与出世的经历,他也许大彻大悟到了甚麽。据说,曹邺的故居是在阳朔的龙头山下,宋元时曾建有曹公书院。曹邺归里后在此读书,还为家乡做了些甚麽,我不得而知,如今来到阳朔,从书童山到读书岩,一个是传说中有先见之明的书童,一个是历史上入世又出世的读书人曹邺,也许是那个传说中的书童更为聪明,但我无法评价曹邺的入世与出世,只有让自己这轻轻的脚步,平静地走过那书童山,也平静地步入这读书岩,在今天这如画也传神的阳朔山水里去感受那书童山的传说和这读书岩的沧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