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所教授出生年月:1970年1月
职称:教授
简历:
1997年至2001年就读于日本歧阜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哲学博士学位。 2001至2006年曾先后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医学院工作;从事分子肿瘤学与遗传学研究。於2006年从美国回国,现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任课题组长及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1. 分子肿瘤学与遗传学;着重于抑癌基因的生物学调控
2. 肿瘤治疗特异性靶标的发现与新药开发
3. Tetrahymena模式生物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获奖情况:
2003年获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颁发的“Scholar-in-training”奖; 於2002年获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 颁发的Visiting Fellowship; 曾作为美国的癌症研究领域的权威杂志Cancer Research的审稿人。
代表性论文和专著:
研究工作先后在PNAS,Cancer Cell, Cancer Research, Mol.Cell. Biol.及Oncogene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20余篇)。曾有5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
1.Wang Sand El-Deiry W. p73 or p53 directly regulate human p53 transcription to maintain cell cycle checkpoints. Cancer Research 66:6982-6989, 2006
2.Wang Sand El-Deiry W. p53,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25 years of p53 research edited by Pierre Hainaut and Klas Wiman: 141-163, 2005
3. Fei P, Wang W, Kim S,Wang S, Burns TF, Sax JK, Buzzai M, Dicker DT, Mckenna WG, Bernhard EJ and El-Deiry, W. Bnip3L is induced by p53 under hypoxia, and its knockdown promotes tumor growth. Cancer Cell 6: 597-609, 2004
4.Wang Sand El-Deiry W. Inducible silencing of KILLER/DR5 promotes bioluminescent tumor xenografts growth and confers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eutic agent 5-Fluorouracil. Cancer Research 64: 6666-6672, 2004
5.Wang Sand El-Deiry W. Apoptosis signaling in normal and cancer cells. Cell cycle and growth control-Biomolecular regulation and cancer edited by Gary Stein and Arthur B. Pardee, 497-521, 2004
6.Wang Sand El-Deiry W. The p53 pathway: Targe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cancer therapeutics. Cancer Treatment and Research edited by Rahesh Kumar 175-187, 2004
7.Wang Sand El-Deiry W. Cytochrome c: A crosslink between the mitochondria and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 calcium-dependent apoptosis. Cancer Biology and Therapy 3(1): 15095-15100, 2004
8.Wang Sand El-Deiry W. Requirement of p53 targets in chemosensitization of colonic carcinoma to death ligand therap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0(25): 15095-15100, 2003
9.Wang Sand El-Deiry W. TRAIL and apoptosis induction by TNF-family death receptors. Oncogene 22: 8628-8633, 2003
10. Kumaraswamy E, Carlson BA, Morgan F, Miyoshi K, Robinson GW, Su D,Wang S, Southon E, Tessarollo L, Lee BJ, Gladyshev VN, Hennighausen L and Hatfield DL. Selective removal of the selenocysteine tRNA [Ser]Sec gene (Trsp) in mouse mammary epithelium. Molecular Cellular Biology, 23(5): 1477-88, 2003
11. Koda M, Murate T,Wang S, Ohguchi K, Ikeda M, Tamiya-Koizumi K, Igarashi Y, Nozawa Y and Banno Y. Sphingosine kinase 1 is involved in dibutyryl cyclic AMP-induced granulocytic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up-regulat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but not p38 MAP kinase, in HL60 cells. Biochim. Biophys. Acta, 1733(2-3): 101-10, 2005.
12.Wang S, Banno Y and Nozawa Y. Two forms of membrane-bound sphingosine kinase in Tetrahymena and activity changes during growth and the cell cycle. 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 49(2): 305-311, 2002
13. Banno Y,Wang S, Ito Y, Izumi T, Nakashima S, Shimizu T and Nozawa Y. Both extracellu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ERK) an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MAP) kinase are required for hydrogen peroxide-mediated phospholipase D activation in rat pheochromocytoma PC12 cells. Neuroreport 12(10): 2271-2275, 2001
14.Wang S, Banno Y, Nakashima S and Nozawa Y. Enzy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Phospholipase D of Protozoan Tetrahymena cells. 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 48(2): 194-201, 2001
15.Wang S, Nakashima S, Numata O, Fujiu K and Nozawa Y. Molecular cloning and cell-cycle-dependent expression of the acetyl-CoA synthetase gene in Tetrahymena cells. Biochemcal Journal 343: 479-485, 1999
16.Wang S, Nakashima S and Nozawa Y. Stress-responsive changes in the mRNA levels of MAPK-related protein kinase (TpMAPK) and NIMA-related protein kinase(TpNrk) in Tetrahymena cells. European Journal of Protistology 35: 275-280, 1999
17. Nakashima S,Wang S, Hisamoto N, Sakai H, Andoh M and Nozawa Y. 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 stress-responsiv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related kinase from Tetrahymena cell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74: 9976-9983, 1999
18.Wang S, Nakashima S, Sakai H, Numata O, Fujiu K and Nozawa Y. Molecular cloning and cell-cycle-dependent expression of a novel NIMA (never in mitosis in Aspergillus nidulans)-related protein kinase in Tetrahymena cells. Biochemical Journal 334:197-203, 1998
2.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树林,男,1962年11月1日生,中共党员,双学士,正高级工程师;1985年7月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
主要经历:
1985年8月起任化工部第一胶片厂醋纤车间工艺员;
1990年8月任化工部第一胶片厂有机车间工艺员;
1991年3月任化工部第一胶片厂有机车间副主任;
1992年3月任化工部第一胶片厂有机车间副主兼支部书记;
1993年1月任化工部第一胶片厂有机车间主任兼支部书记;
1994年1月任化工部第一胶片厂第三涂布车间主任兼支部书记;
1997年10月任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兼任乐凯胶片股份公司总经理;
1999年1月至今任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3.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江西永新人,2002年12月任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兼任江西省领导学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青年教育研究,编撰著作5部,撰写论文50余篇,先后承担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等课题多项,论文和论著曾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思研会三等奖和省社联二等奖、省级学会一、二等奖。
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教授,男,1961年4月14日出生,医学博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专业副教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后备带头人,中医药妇科教研室副主任,临床医学院妇科主任,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人,于1999年聘为硕士导师。目前正在指导培养5名硕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妇科新药开发的研究;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妇科疾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提出寒凝血瘀的主要病因病机,首次采用“温下法”治疗,临床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出版著作3部,在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5.广州冠粤路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1964年1月生,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任广东长大公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989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路桥建设、施工管理工作,为广东路桥建设作出突出贡献。1992年参加东莞中堂大桥建设,成功研制了公司第一台45米T梁架桥机。1993~1997年参加虎门大桥建设,任技术部副部长。是虎门大桥888米悬索桥工程项目技术骨干和项目负责人。该桥架设精度和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完成的大吨位液压提升跨缆吊机项目,节约成本1000万元,属国内首创,在我国悬索桥加劲梁拼接吊装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998年参加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新会段建设,任总工程师。主持完成多个大型重点攻关项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表论文13篇,参编著作3部,编写的《公路施工手册》(《桥涵》分册)中的悬索部分填补了国内空白。1997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编写的《悬索桥施工手册》填补了国内空白。1999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6.江苏大学教授男,1964年11月生,江西临川人,博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4~12007.4在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现担任精密加工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先后主持或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承担了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5项,企业横向课题多项。已通过省级鉴定的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 6篇被EI、SCI检索。完成高速加工领域学术专著1部。
7.北京行政学院教授男,1945年1月出生,山东省龙口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财会专业,1982年起在北京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任教,1986—2005年任教研部副主任、主任,1996年评为教授,200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国民经济学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改革》、《管理世界》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北京市科委软科学项目1项。个人撰写、主编或作为主要撰稿人出版学术著作10部。其中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全国党校系统首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主笔出版的专著《21世纪主导产业—第四产业》,1998年3月市委、市政府中心学习组将其作为学习参考书,市委宣传部将本书向全市区、县、局(总公司)中心学习组推荐;主持并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的研究报告《建立首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北京日报》内参摘要转载后时任市长刘淇同志在上面批示“请市计委阅研”,供市领导阅读的《市长参阅》也摘要作了转载。教学上,近几年来主要给局、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培训班讲授经济学方面的专题,给领导干部研究生班和硕士研究生讲授《国民经济管理研究》课程。
现为北京经济学会理事、北京市领导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经济·管理学科组成员。
8.南通大学教授王树林,男,1956年12月生于河南商丘。1982年1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分配商丘师范专科学校(今天商丘师范学院)任教。南通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全国辽金文学学会理事、全国元好问研究会理事等。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著作主要有:《侯方域文集校笺》(中州古籍,1996年)、《侯方域诗集校笺》(中州古籍,2000年)、《中国十大词人全集·元好问》(大连出版,1998年)、《中州文献总录》(下)(中州古籍,2003年)、《中国文化世家·中州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天才恨—解缙评传》(中州古籍、台湾云龙,1993年)、《求阙斋随笔注译》(中州古籍,1994年)。在《文学遗产》、《文献》、《民族文学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文化中国》(加拿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独立承担并完成有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九五”重点规划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资助项目“侯方域全集整理与研究”,主持并完成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中州文化世家研究》,另主持有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宋荦集》、《范仲淹全集校笺》等,省教育厅资助项目《侯方域研究》、《元代散元研究》等多项。另外一些国家大型项目如《全元文》、《古本戏曲剧目提要》、《中国历代诗话全编》等都被邀参加了撰稿工作。
先后获“省优秀教师”,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侯方域文集校笺》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十大词人全集·元好问》,获省教育系统优秀著作三等奖。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试论袁凯与〈海叟集〉》获2005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论文 二等奖。
9.收藏家1953年12月生,曾用名王斌杰,黑龙江汤原人,任职于汤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系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会员、黑龙江农村记者协会会员、北京炎黄创作室兼职作家。1970年1月开始收藏,主集名人书画、有毛泽东有关的藏品、纪念封、实寄封、各类商标,现藏书画三个长卷及三千余幅、毛泽东类收藏品七千余件,实寄封、商标一万余枚;兼集门券、镀金币、邮票、明信片。文革实物、书刊、名片、名人签名题字(照片)、扑克、音像制品。1993年9月,在汤原县参加黑龙江省收藏家协会举办的毛泽东像章展获一等奖;1995年,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文物展;1997年6月,举办“迎香港回归祖国”书画、收藏品展。有《收藏拾趣》、《勤学有类方才精》、《万里行程,收藏一路》等文章分别发表于《新青年》、《收藏》、《中国收藏通讯》等刊物。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佳木斯电视台、《佳木斯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过其事迹。
10、维和英雄王树林[1],男,汉族,1952年10月生,北京市人,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普通班学历,三级警监警衔,烈士。
维和英雄 - 王树林1969年9月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1974年9月至1978年1月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习,毕业后到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任教,1980年9月调公安部工作,历任计划财务局物资处副科长、主任科员,计划装备司装备处副处长、装备财务局物资警械处副处长,1996年3月至1997年8月到山东省烟台市公安局挂职锻炼,任牟平分局副局长。2000年3月任公安部装备财务局调研员。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成员,负责经办我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部队的装备。
海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海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大楼坍塌,中国8名维和人员被埋。地震发生时,工作组人员正在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大楼的四层(平街一楼)与联合国秘书长海地问题特别代表商谈维和工作。海地时间16日凌晨3时30分找到第一具中方失踪人员遗体,根据衣服等特征初步判断为公安部装备财务局调研员王树林。海地时间1月17日9时36分(北京时间17日22时36分),搭载中国8名海地地震遇难人员遗体的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包机从海地首都太子港起飞,飞机经停美国迈阿密机场和安克雷奇机场,于19日上午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