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竹艺的长足发展突出在几个产竹区,例如川东梁平大竹,川南长宁江安、川西崇庆邛崃。主产地品种丰富,例如楠竹、慈竹、绵竹、淡竹、刚竹、紫竹、水竹、黑竹、芦竹、刺竹、香妃竹、罗汉竹、观音竹等;百姓生活与竹子密切相关,当地艺人有良好的条件创研竹艺。经过代代能工巧匠的探索实践,富于地方特色的竹艺形式日臻完善,竹艺名家辈出,并形成几大流派。其中梁平的竹帘画、自贡的龚扇、崇庆的瓷胎竹编和江安的竹簧雕刻、竹镶嵌等都是颇享盛誉的四川竹艺。
梁平竹帘画起源于宋代,最初是造纸竹帘,从实用的窗帘、门帘、帐围、桌围、床围等逐步形成了装饰工艺品,传统的诗书画便上了竹帘。竹帘画的编织非常平整柔软,因有粉底堂心,诗画作于上有传统宣纸的感觉。最精湛的竹帘画是采用蚕丝与竹线作经纬交织,密不漏缝,如丝绢般精细润泽,山水人物绘于其上,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龚扇或谓竹丝扇,是19世纪后期由自贡龚爵五肇始,世代家传。古代团扇是非常优雅的仕女物件,龚扇制作之精巧正与其相配。它用幼嫩慈竹刮至发丝细,在直径24厘米的团扇上作经纬线编织,其中一根纬线的穿插至少得七百多次,并按画稿编织出山水、花鸟、仕女、诗词、福禄寿喜、古钱、荷花等吉祥图案。扇柄装饰选材除竹外另有象牙红木等,再辅以丝穗带、小巧玲珑,独具匠心。制作一把龚扇长达四十天左右。
崇庆瓷胎竹编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最初是一个叫方国正的艺人以成都卤漆工艺品为胎,用细篾编织,后采用锡胎瓷胎,多以素色竹丝以种种图案编织。瓷器历史悠久,雅俗共赏,套以竹编,尤为精工。成都瓷胎还发展了陶胎、木胎、楠竹胎、甚至无胎编织工艺等,器形多为碗盘杯盒壶等。
江安竹器早在元明就名声在外。康乾时,朝廷造办处艺人创竹黄雕刻,即用竹之内皮雕成各种图案纹饰,然后贴于器物之上,如旧时常见的首饰盒、多宝架、笔筒、扇柄、手枕等,故又称为“贴黄”或“翻黄”,竹黄色泽光润,用久弥新,谓之“竹象牙”;江安竹黄工艺在清道咸时已称誉天下,其运用片雕技法在不到二毫米的竹黄上刻出山水人物等等,晶莹剔透,镶于器物,倍生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