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saema yunnanense Buchet
所属科:Araceae
别名:长虫磨芋(广南),小南星(植物名实图考),半夏、刀口药、山包米、狗闹子(通海),蛇饭果(景东)。
生态习性:年生草本。雌雄异株。块茎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4厘米。鳞叶钝、具短尖头,内面的长15—30厘米。叶1—2,叶柄长40—70厘米,下部1/6—1/7鞘状,鞘端钝。叶片3全裂,中裂片常具长达1.5厘米的柄,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稀卵形,长10—19厘米,宽5—12厘米;侧裂片近无柄或具短柄,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渐尖或锐尖,基部稍偏斜,楔形,长9—16厘米,宽5.5—9厘米;侧脉12—15对,斜伸,集合脉距边缘约5毫米。花序柄常比叶柄长1倍,稀较短。佛焰苞长约10厘米,苍白色,中部饰以浅绿色条纹:管部长2—2.5厘米,直径1—1.5厘米,喉部边缘斜截形;檐部直立,背弓凸,长5—8厘米,宽2-3.5厘米,渐尖。肉穗花序单性:雄花序长圆锥形,长约2厘米,基部粗3-4毫米,花疏,有时密,下部的花具长辆(0.7-1毫米),上部的花具短柄,雄花通常有雄蕊2,花药2室,球形,几分离,药隔不显,药室顶裂。雌花序长1.5厘米,圆锥形,花密集,子房倒卵圆形,花柱长0.5毫米,柱头半球形。胚珠3,长圆状卵形。附属器裸秃,短于佛焰苞或近等长,长5—6厘米,粗2—2.5毫米,下部圆柱形,稀纺锤形,向上渐狭,直立,先端下弯。果序近圆柱形,长3—10厘米,粗2.5—3厘米。浆果红色,常大部分不实,种子2—3,卵球形,红色或红褐色。花期5—6月。果8—9月成熟。
分布及生境:产云南各地。常见于阔叶林、松林或草坡灌丛中。贵州及四川也有。海拔1500-2200米。合模式(Delavay 无号,Ducloux et Bodinier 5514)采自云南。
药用价值——
【药 名】:山珠半夏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天南星科植物山珠半夏的块茎。
【功 效】:止咳化痰 、降逆止呕。
【主 治】:用于脾不化湿、痰涎壅滞所致的痰多、咳嗽、气逆等证。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本品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常用于治疗寒饮呕吐。
【性味归经】:微辛,温。脾、肺、胃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9克。
【别 名】:山珠南星(《中国植物志》)、半夏、刀口药、山包米、狗闹子、蛇饭果(《新华本草纲要》)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
【拉丁名】:山珠半夏Arisaema yunnanense Buchet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