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释义

词目:惊愕
拼音:jīng’è
词性:形容词
基本解释:
[stun] 惊奇震愕
群臣惊愕。——《战国策·燕策》
因惊愕而陷入的沉默
详细解释:
亦作“ 惊鄂 ”。吃惊而发愣;非常震惊。
《战国策·燕策三》:“ 荆轲 逐 秦王 , 秦王 环柱而走,羣臣惊愕。”《汉书·霍光传》:“羣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颜师古注:“凡言鄂者,皆谓阻碍不依顺也,后字作愕,其义亦同。” 唐韦元甫《木兰歌》:“今者见 木兰 ,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 明 方孝孺 《尚志斋记》:“吾尝试于众曰:‘ 周公 、 孔子 与吾同也,可取而师也; 颜子 、 孟子 与吾同也,可取而友也。’众若骇然,而惊愕然,而相顾悱然,笑予,以为狂。”叶紫《山村一夜》:“那孩子听了我这话,突然地惊愕得张开了他的嘴巴和眼睛,说不出话来了。”
2、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HAYDN: Symphonie No.94 "The Surprise"
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G大调,Hob.1.94,作于1791年。其曲名是因为第二乐章突然出现全合奏,加上定音鼓的强奏。英国用感情名词“惊愕”;德国则称为击鼓(Puakenschlag)。共4个乐章:1.G大调,序奏为如歌的慢板,由弦乐回答木管以三度平行的问句始,低音弦反复应答动机,小提琴则以上行半音阶增加紧张度。主部为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为仅两个动机构成的极单纯的乐句,而第二主题以只有4小节没有旋律的切分节奏音型始,再由这个节奏音型中除去切分因素,在其上方由第一小提琴及长笛表现音形化音型。发展部的发展以第一主题动机为重心,以D大调呈示主题旋律后,巧妙地完成转调,并有强烈的和声变化。再转入B小调,进入主题再现。终结部很庞大而充分显示出海顿的架构才能。2.行板,C大调,单纯的C大调旋律,8小节各重复两次,第二次重复后,主和弦突然以主体管弦乐强奏出现。然后是它的4个变奏,最后再接12小节强奏的尾声。其第二变奏以16分音符的旋律开始,后半有长笛与双簧管隔六度的优美助奏。这个乐章的中间插入小调部分,使全乐章构成3段体。3.小步舞曲,很快的快板,G大调,小步舞曲部分以二段体构成,后半部的技巧已非常出神入化。一面重复单纯的动机,一面呈现由属调开始而回到同调并经过巧妙对比的和声。中段由8小节与19小节二段体构成。4.终曲,很快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二段体构成,主题节奏轻快,同样由两部分构成。第二主题也是两部分,在轻快节奏下,12小节的旋律加13小节小结尾。发展部以C音齐奏回复为原调,第一主题发展后以B小调结束,又回复G大调,第一主题再现时变成G小调